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央視網 > 體育臺 > 新聞資訊

張斌:讀《體育基因》 探尋卓越運動秘密令人尊重

發佈時間:2013年08月13日 14:12 | 進入體育論壇 | 來源:外灘畫報 | 手機看新聞

熱點推薦 更多
賽事推薦 更多

巴哈馬跳高運動員托馬斯。他在出道時一舉擊敗世界跳高名宿,卻在六年努力練習後成績沒有一厘米提高,看上去正是“10000小時”定律的反例

巴哈馬跳高運動員托馬斯。他在出道時一舉擊敗世界跳高名宿,卻在六年努力練習後成績沒有一厘米提高,看上去正是“10000小時”定律的反例

  一本好書上市——《體育基因:非凡體育表現科學內幕》,出版者的一切努力都表明,他們希望這本書日後可以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暢銷書,至少在機場書店的書架上,可以與《異類》(Oueliers)並排擺放。也許您想起來了,《異類》不過是一本單薄的白色封面小冊子,但好幾年了,它一直未曾下架,更重要的是作者格拉德維爾總結出的“10000小時成功定律”,幾乎成了破解成功奧秘的第一法則,激勵人耐下心來揮汗苦練。

  《體育基因》賣相不錯,有暢銷書的“基因”。作者大衛·愛潑斯坦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中聲名顯赫,他不僅常年致力於體育科學的研究與普及,同時還對奧運體育充滿濃厚興趣。更不得了的是他還有一個“獨立調查記者”的標簽,令MLB職棒大聯盟球星羅德里格斯以及“環法王”阿姆斯特朗聲名狼藉的關鍵著述中,他都是主要作者之一。年紀不到四十歲的愛潑斯坦近兩年得獎若干,跨界于體育科學與新聞傳播,前途不可限量。

  愛潑斯坦畢業于名校哥倫比亞大學,曾經是800米比賽中佼佼者,兩度獲得“東岸大獎”,可見其運動能力出類拔萃。這個經歷至關重要,決定了愛潑斯坦始終對於運動中人的無窮奧秘保持澎湃興趣,在《體育基因》前言中對此就有表達。在高中田徑隊中,愛潑斯坦有一位名叫米切諾的牙買加裔同學,他身材不高,柔韌性極佳。因為生在生計艱難的移民家庭中,米切諾每天下課後都要去麥當勞打工。同學們背後議論,他一定是吃了太多的垃圾食品,才有著與其年齡不相稱的小肚子。但這絲毫沒有妨礙米切諾在跑道上奔跑如飛,與隊友一道奪得過伊利諾伊州高中4×400米冠軍。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牙買加移民潮涌入伊利諾伊,竟然悄然之間改變了這個州的高中田徑格局。年幼的愛潑斯坦當時望著這些牙買加孩子就想,他們訓練輕鬆,但比賽中如風而過,難道他們身體真有神秘的奔跑基因代代相傳嗎?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後,愛潑斯坦有機會與肯尼亞兄弟一道訓練,他如同常人一般內心也在追問,難道真是源自東非大地的基因決定了馬拉松的第一方陣永遠一種顏色嗎?難道就可以決定這些皮膚黝黑的人不知疲倦地日復一日不停奔跑嗎?這些似乎早有答案的追問,最終居然成了愛潑斯坦的研究方向。

  被我們視為常識的結論,其實在執拗的科學家面前並非如此。2003年人類終於有了一本自身的基因圖譜,23000頁,隱匿其間的奧秘一旦解開,福禍相依。但基因技術已經被視為解讀運動現象最有力的武器,《體育基因》這本書中努力想回答四個平實的問題。首先,黑人選手先天擁有的短跑和長跑優勢真的是源自廣袤非洲大陸的古老遺傳嗎?這個似乎早有答案。其次,從遺傳學角度看,有必要將男女運動員在競賽中用性別區分開嗎?這個命題令我抓狂,科學家到底什麼意思。第三,用基因檢測的辦法,能否斷定一個孩子是否具有體育星途?果真可以的話,教練的眼光還有幾許價值呢?最後,基因檢測能夠判定出哪些運動員有運動傷病、腦創傷甚至賽場猝死的可能性嗎?趨利避害,人之根本訴求,我堅信基因檢測可以給出大致方向的。

  成功學遭人唾棄,但是探尋運動卓越表現背後的秘密令人尊重,近些年來著述不斷,除了《異類》之外,還有一本《天才密碼》也不錯。因為《體育基因》的緣由,我一股腦將這兩本書翻找出來,字裏行間常常閃耀著“天才”二字。《天才密碼》一書的作者認為,天才自然存在,但是若想成功,還需要深度訓練、夢想點燃以及艱苦訓練。《異類》更是強調任何成功都無法繞過那“10000小時成功定律”。簡而言之,無論您是運動夢還是音樂家夢甚至華爾街的財富夢,都要扎紮實實10000小時苦練墊底,每天四小時,需要走過至少七年。

  我想愛潑斯坦是堅信有天才的,天才還要遵守“10000小時定律”,所謂天才是不是效率最高的那些成功者呢?《體育基因》中還真就此比較了一對跳高選手,每個人對結論各取所需吧。2004年雅典奧運會男子跳高金牌得主霍爾姆斯是個不折不扣的訓練狂人,一路苦練數萬小時終成夢想。2007年,大阪世錦賽,霍爾姆斯狀態不錯,但是居然輸給了訓練跳高僅僅八個月的巴哈馬選手托馬斯。有關托馬斯的描述都可以被視為傳奇,這小子聽説跳高運動僅僅兩個月之後,就一舉奪得英聯邦運動會金牌。世錦賽前,即使托馬斯不吃不喝不睡,一直在訓練,訓練小時數也不過6000小時。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六年了,托馬斯一直循規蹈矩地跳啊跳,但成績沒有一厘米增長。

  愛潑斯坦舉出如此個案,是想否定“10000小時定律”嗎?我看未必,因為定律中的10000小時不過是個平均值而已,那些國際象棋高手中有人成才只需3000小時,可有人則要耗費23000小時。不用精英們的數據來證明,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時常就有此類心得,看著身旁的人一路高歌,我們也只有慨嘆自己天分不足,對別人“天才”的判定,對自己則是無盡的解脫。

  如果大家都認可“天才”一定存在,最難的事就是如何儘早判定“天才”。如果一次基因檢驗,可以告知未來人生軌跡,那豈不是省去太多煩惱,也可安心平庸,遺傳決定命運嘛。科學家們並非讓我們輕易地就得出上述結論,基因原本比我們想象的複雜,身體的先天優勢並不能決定人生的所有結局,周邊環境以及時代也會讓命運千差萬別。相反,即使有相同的環境和生活方式,也不一定就有同樣命運。

channelId 1 1 1

搜索更多 張斌 體育基因 的新聞

860010-110304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