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于嘉專欄:中韓之戰看什麼?
北京時間7月28日下午五點,我對中國男籃的亞錦賽賽前採訪全部完成,最後四位分別是周鵬、郭艾倫、王哲林和王治郅。很有意思,他們四個不但分別簽約四個不同的贊助商,同時也別屬於四個不同的時代:周鵬已經算是中生代選手,中國男籃攻防兩端外線的中流砥柱;郭艾倫是青年球員中的受關注球員,已經參加過2010年世錦賽的他已經能夠比較成熟地應對各種問題,儘管面對一切時他還希望保持自我;而王哲林則一身輕鬆地來去,騎著電動腳踏車來到採訪地點,娃娃臉上充滿著對比賽的渴望,他還沒有打過成年國家隊的任何洲際正規比賽;在他的採訪還沒有結束的時候,老將王治郅早早地來到了採訪室,他一下就回憶起了1995年在當時的首爾第一次參加亞錦賽的狀況,恍如隔日。
那次就是中韓之戰,中國外線們風卷殘雲似的把韓國滅了,讓當時還是“打醬油”的大郅好不開心。説起來一晃就快20年了。大郅不勝唏噓地説了句:“職業聯賽開展地越來越熱鬧,亞洲也越來越不好打啊!”説話間挑了挑眉毛,讓我又想起了他2010年打亞運會決賽時最後搶的那個前場籃板,還有那挂在他脖子上的12塊金牌。
時光就在這樣的言談中,劃了個圈。
曾幾何時,亞錦賽一直是中國男籃重視但不過高預估的比賽,和亞運會難度不相上下。重視的理由在於亞錦賽決定了亞洲哪支球隊進軍奧運會和世錦賽,而不過高預估則是由於中國男籃在亞洲的絕對實力。身高一直佔據優勢的內線,各有特點和絕活的鋒線,以及關鍵時刻敢於鬥狠的心態,讓中國男籃很少有馬失前蹄的時候。2009年之前的一次正牌國家隊亞錦賽失利還要追溯到1997年,半決賽負於韓國,利雅得成了中國男籃的傷心地。日韓攜手出線世錦賽,輸了個七葷八素,於是國際籃聯順理成章地減少了亞洲一個奧運會的出線名額,作為奧運會資格賽亞錦賽就成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而大家所知的2007年日本亞錦賽失利,確實有些不公,阿的江帶領的國家二隊在各條線上的球員都不算齊整,出征亞錦賽只能算是練兵途中,敲了次警鐘。
對於中國男籃而言,真正的轉捩點應該是2009年亞錦賽,自那之後,無論是外在對手還是自身條件,中國男籃都在不停地面對困難,而且困難;越來越大。2009年是姚明離開國家隊的第一年,中國男籃就丟掉了亞洲霸主的地位,試想:拋開2007年的國家二隊不看,自1997年至2009年前,中國男籃連續四屆未丟失過亞錦賽冠軍,如果加上亞運會,中國隊則在這段時間裏六次亞洲稱王,至2012年倫敦奧運會前,中國男籃八次稱霸亞洲。
而就在我們對面,韓國人同樣壓力與信心同在。他們的二中鋒吳世根手術恢復無法隨隊,崔鎮秀也無法出席,河升鎮則要服兵役,於是他們裁掉了規劃球員文泰鐘,轉而讓老將李承俊入隊,這一來內線貌似補強,但實際李承俊的狀態未必比2010年亞運會好。於是對手的兩個90後李忠賢和金鐘奎,王哲林的老對手,就要成長得更快。這在正值新老交替的中國男籃面前,也多少不那麼容易。王治郅的兩個老對手:來自韓國原州東埔新世代隊的兩大內線支柱,金周成和李承俊,也都不復當年之勇。
但必須承認,面對上一次的新老交替,中國男籃這次新老交替顯得更為困難:首先巨無霸姚明先行歸隱,給中國男籃內線留下了巨大的空白;其次球隊在2008年至今,6年更換了4任主教練,歐洲派、本土派、美國派,又回到了歐洲派,球員在逐漸變化,但在球隊主體保持穩定的前提下,不斷改變需要適應的風格體系是件麻煩的事。這樣的體系不僅僅體現在場上,更是在日常的細節裏,隨便舉個例子:老將王治郅的德國籍訓練師馬克在前兩屆主帥在任時都可以隨隊前往,但在揚納基斯的體系裏就被禁止同隊前行,這樣王治郅的恢復和體能訓練就需要改變方式和時間,這對於老將來説是挺大的調整。
而另一方面,韓國主帥俞載學還是在想方設法運用他更為熟悉的外線,三後衛是他常用的戰術,而在瓊斯杯上,他的球員沒有一個上場時間超過25分鐘,這種體能和板凳深度的心理優勢,確實值得中國隊提防。當然從另一個角度看,球隊沒有真正的核心,也是正解。
中國男籃就要在這樣的不斷適應和調整當中繼續前進,所以作為旁觀者的我們,也需要接受和適應。中國男籃的風格,其實還是要在學習吸收其他籃球強國的強項時,把自己的強項和特點更為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速度、靈活性和準確率應該在日常的訓練和平素的聯賽對抗中有所要求,才能在最高水平的國家隊當中得到體現。在國家隊熱身賽中,基於揚納基斯到隊時間不長需要調整,進攻幾乎成了男籃慘不忍睹的短板,我們絕少看到快攻反擊,直到中歐四國賽和對陣新西蘭才慢慢看到一些起色。
在國家隊出征前兩天,老控衛、隊長劉煒因傷告別國家隊,於是才有了郭艾倫火線入替的事實,新老交替是我們再不情願也必須正視的事實,而在這樣的不斷變化之後無法完成徹底的新老交替,會付出的,很可能就是成績的代價。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真的能夠讓球隊的結構完成質變,也算是值得。
這是我經歷的連續第七屆亞錦賽,也許是12年以來最為激烈的一次,沒有一支隊伍有全勝的把握,那麼從中韓之戰開始,就讓我們靜觀其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