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體育臺 > 賽車 >

F1亞洲站數量劇增 大多賠錢賺吆喝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28日 21:01 | 進入體育論壇 | 來源:貴陽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多終端看高清體育直播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F1大獎賽對於亞洲各國的體育迷而言早已不是什麼新名詞,2011年的賽程表上即一覽無余:全年19站比賽,亞洲就有7站,還不算年初臨時退出的巴林站,而2012年的8站,更是超越歐洲佔據半壁江山。

  21世紀之前進入圍場的日本站和馬來西亞站,已經是“老大哥”,步入新世紀,F1總裁伯尼眼見歐洲市場開發殆盡,即刻調轉馬頭殺向東方。亞洲各國是全世界都渴望投資的熱土,而借助世界知名體育賽事來推廣國家形象也是東道主們的重要目標。

  雙方一拍即合,在政府或王儲或石油慷慨解囊中,一條條宣稱世界級的賽道從圖紙躍為現實。2004年出現上賽道,隨後新加坡街道賽、亞瑟碼頭、韓國國際賽車場接踵而來,今年又有印度佛陀國際賽道。

  從近乎一年增一站亞洲賽事的迅猛趨勢中,不難看出伯尼對亞洲的熱衷,其實賽道靠F1贏利猶如天方夜譚,可相對於“摳門兒”的歐洲各政府而言,亞洲的F1承辦者似乎更注重長遠利益。

  可這樣的貢獻大部分流向了伯尼的口袋,地位提升的車隊從中抽取了一部分獎金,似乎再沒人會感謝亞洲。歐洲車迷抱怨時差,于車隊員工及車手,異鄉為異客一開始是嘗鮮,時間久了,就低頭思故鄉——這恰好揭露了F1在亞洲看似繁花似錦,實際卻根莖薄弱。

  這時人們恍然大悟,亞洲F1一直在“裸賽”,除了越來越多的賽道,並無其餘立足點。賽車文化的缺失更是歐洲賽車人經常詬病亞洲的地方,從小就和賽車朝夕相處的人,才方有可能躋身F1——以車手的身份,而不是大獎賽的服務者。

  2011賽季的12支車隊總共起用過28位車手,歐洲人掌握了絕對話語權,18人來自歐洲(德國6位),剩下的7個名額則被澳洲和南美人瓜分。來自亞洲的僅有日本人小林可夢偉,印度的查鐸和卡西基揚,其中查鐸只不過亮相1次,而卡西基揚雖有8站經驗,卻已被澳大利亞人裏卡多替換。

  已誕生的32位F1世界冠軍中,無一人來自亞洲。説到車隊世界冠軍,英國33次遙遙領先,意大利有法拉利撐腰也有16次入賬。至於亞洲,車迷們記得的恐怕只有豐田、本田來回砸錢卻買不來冠軍。

責任編輯:汪海俊

熱詞:

  • 巴林站
  • 亞洲各國
  • 賽季
  • 車手
  • 老大哥
  • 大獎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