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第一體育 > 全運會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日照

CCTV.com  2009年07月01日 16:55  進入體育論壇  來源:央視網綜合  

全運會17個城市,您最喜歡哪個?請投出您寶貴的一票!
煙臺
棗莊
淄博
泰安
濰坊
威海

聊城
臨沂
青島
日照
濟寧
萊蕪

濱州
德州
東營
菏澤
濟南
   

 

  日照市位於山東省東南部黃海之濱,東經11825′~11939′,北緯3504′~3604′。東臨黃海,西接臨沂市,南與江蘇省連雲港市毗鄰,北與青島市、濰坊市接壤。南北長約82公里,東西寬約90公里,總面積5310平方公里。

  日照地處海濱,境內地貌類型多樣,有平原、山丘、水域、濕地、海洋等豐富多樣的自然景觀。

  日照市屬魯東丘陵,總的地勢背山面海,中部高四週底,略向東南傾斜,山地、丘陵、平原相間分佈。最高點為五蓮縣境內馬耳山,海拔706米;最低點為東港區東海峪村,海拔1~1.5米。山地佔總面積的17.5%,丘陵佔57.2%,平原佔25.3%。

  境內河流縱橫,分別歸屬沭河、濰河,除濰河流入渤海外,其餘流入黃海。較大河流18條,總長461.4公里,流域面積5222.7平方公里。沭河發源於沂山南麓,境內段長76.5公里,流域面積1718.4平方公里;濰河貫穿五蓮縣、莒縣,境內段長121.4公里,流域面積1350.2平方公里;傅疃河是唯一的境內大河,全長73.5公里,流域面積1060平方公里。

  物産經濟 日照市物産豐富,農業資源特色鮮明,是山東省糧食、花生、茶葉、水産品、蠶繭、烤煙、果品、蔬菜、畜牧、中藥材等的重要産地。

  日照屬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宜人,發展海洋與漁業經濟條件得天獨厚。全市擁有海岸線99.6公里(含前三島岸線),淺海水域廣闊,負20米等深線以內的淺海面積6萬多公頃,灘塗5000公頃,島礁33個,其中較大的島嶼有平山島、達山島、車牛山島,即“前三島”。近海沿岸常年表層水溫變化範圍2.6--27℃;潮流速度1.2米/秒,水流暢通,水體交換充分,近岸海水pH值8.15--8.35,鹽度平均為30.12‰。淺海水質肥沃,是多种經濟水生生物洄遊和繁衍生息的優良水域,有浮游植物50多種,近海盛産鲅魚、鯧魚、鰻鱺、河豚、牙鲆、黃花魚、長短蛸、烏賊、對蝦、梭子蟹、鷹爪蝦、西施舌、大竹蟶等水産品80多種。

  全市沿海有漁業鄉鎮9處,漁業村152個,漁業人口11.5萬人,漁業勞動力5.4萬人。各類捕撈漁船3245艘,總功率18.08萬千瓦,其中185馬力以上的漁船達到497艘。全市現有水産品加工企業206家,其中冷藏企業154座,日冷凍能力9500噸,日冷藏能力5.5萬噸。全市從事水産品精深加工的企業11家,水産品精深加工車間面積達12萬平方米,各種加工生産線100多條,加工設備200多臺(套),是山東省重要的水産品加工基地。到2005年末,全市實現海洋産業總産值260億元,年均增長28.57%;海洋産業增加值達到120億元,年均增長28.69%,佔全市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達到25.53%。2005年全市完成水産品總産量65.03萬噸,漁業總産值41.15億元,水産業産值130.9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54%、11.85%、15.62%,漁業産值佔全市農業産值的33.97%。全年出口水産品9.4萬噸,出口創匯2.8億美元,增長33.3%。

  60年代末“南茶北引”成功,日照市茶園面積12萬畝,年産茶葉1200噸,均佔全省總量的50%以上,是山東省最大的綠茶生産基地,産量連續幾年列全省第一。

  日照市桑園面積13萬畝,年産蠶繭8000噸,分別居全省第三位和第二位,所産白長絲在國際市場上有較高聲譽,單繭絲長度居全國之最,平均長度比全省平均長100多米。

  森林資源種類較多,覆蓋率已達到26.9%,南方的毛竹、北方的落葉松都能在這裡生長。境內植被屬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區,主要是以松類、麻櫟混交林、矮林和闊葉雜木林構成的天然次生林植被。樹木65科146屬250種,主要是紅松、槐、楊等用材樹種和蘋果、板栗、銀杏等經濟樹種。

  日照歷史源遠流長。夏、商時期屬東夷。《呂氏春秋孝行覽首時》説,西周初年的著名人物姜太公是“東夷之士”。今秦樓街道馮家溝村東南有姜公臺,傳説即為太公釣魚處遺址。

  西週到戰國前期屬莒國。公元前11世紀,周滅商後,封少昊之後裔為莒國君,定都今莒縣城陽。公元前431年,莒國被楚所滅。;歷經滄桑沿革,宋元祐二年(1087年)置日照鎮,屬莒縣,取“日出初光先照”(據乾隆年間《日照縣誌》記載)之意,始有“日照”之名。

  金(南宋)翰林日照狀元張行簡在祝賀日照由鎮升縣時寫到:

  "大定二十四年,聞莒州升日照鎮為縣。喜不自勝,欣然命筆。

  《山海經》曰:“瑯琊臺在渤海間,瑯琊之東” 。《紀年》亦云:“東海外有山曰天臺,有登天之梯,有登仙之臺,羽人所居。天臺者,神鰲背負之山也,浮游海內,不紀經年。惟女媧斬鰲足而立四極,見仙山無著,乃移于瑯琊之濱”。念我日照,雖偏居海隅,卻享有瑯琊之名,天臺之勝,背依泰沂,懷抱東海,更兼仙山飄渺,河流縱橫,自古為日神祭祀之地,黃老成仙之鄉。河上公、 安期生、于吉、葛玄等在此悟道授徒,秦皇漢武到此尋仙訪道,可謂盛極一時也。

  日照之名,始於元佑。祖曰:天台山有河上公丈人題字雲:“雲自天出天然奇石天下無,日照臺前臺後勝景臺上有”,“日照”之名蓋出於此,謂之“海上日出,曙光先照”之地是也"。

  日照歷史悠久,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2000年的日照兩城,是亞洲最早的城市。夏、商時期屬東夷,西週到戰國前期屬莒國。宋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設日照鎮,屬莒縣,取“日出初光先照”之意,始有“日照”之名。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設日照縣,屬益都府莒州,明代屬青州,清代屬沂州。民國時期,先後屬膠州道和瑯琊道;1928年撤道,直屬山東省政府。1940年3月,中共領導的日照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次年8月隸屬濱海專員公署。新中國建立後先後劃歸沂水行署、膠州行署、臨沂行署。1985年3月撤縣建市,1989年6月建地級市,1992年12月設區帶縣。陶文化源遠流長。在日照境內目前發現的800多處重要的龍山文化遺址,其出土的文物主要是陶類。陶器多以表面透黑的砂質陶和烏黑光亮的細泥質陶為主,有部分磨光黑陶,器表以素面為主,有的飾弦紋、劃紋和縷孔。如兩城鎮遺址、堯王城遺址、東海峪遺址、丹土遺址所出土的各類黑陶製品均製作精細、美觀,特別是東海峪遺址出土的蛋殼黑陶高柄孔杯,無釉而烏黑髮亮,胎薄而質地堅硬,其壁最厚不過1毫米,最薄處僅0.2毫米,重僅22克,製作工藝之精,堪稱蓋世一絕,係珍貴文物。

  日照是中國遠古時期的太陽文化起源地,是世界五大太陽文化起源地之一。歷來有太陽崇拜的習俗。

  據考證,《山海經》中記載的羲和祭祀太陽的湯谷和十日國就在日照地區。日照市東港區濤雒鎮上的天台山上仍然留有太陽神石、太陽神陵、大羿陵、老祖象、東方神龍、老母廟、石雞、石椅、石磨、日晷等與太陽崇拜有關的遺跡。莒縣淩陽河出土的“日火山”和“日火”陶文以及陶器上出現的大量太陽紋,都充分證明日照地區東夷先民的太陽崇拜傳統。《後漢書,方術列傳,趙彥》記載:莒有五陽之地:城陽,南武陽,開陽,陽都,安陽等地名,都是古莒國太陽崇拜的直接證據。莒縣博物館蘇兆慶先生在“夷人崇日與秦始皇東巡瑯琊”一文中説:“特別是東夷民族對太陽神的崇拜更有其悠久歷史傳承,不少有關太陽來歷的神話故事廣為流傳於民間”,“主要崇拜太陽的少昊羲和族,居住在湯谷(亦稱旸谷)一帶,是太陽神賜福下民的聖地”。“用史跡和考古資料對這些古代神話進行印證,可能湯谷就在東海之濱的瑯琊一帶。這裡的先民早在5000年前,就已掌握了用日出方向判斷四時,並將這種原始曆法用於發展農業和航海事業”,“祭日活動,解放之初,莒地依然流行”。

  日照有一個民俗節日叫太陽節。每年的農曆六月十九,農民把新收穫的麥子做成太陽形狀的餅,供奉太陽,感謝太陽給了大地陽光,讓農民獲得了豐收,據説 後來這餅越做越大,厚的就叫鍋餅,薄的就叫煎餅,這就是山東大煎餅的來歷。1992年,日照人自己作詞譜曲,由著名歌唱家范淋淋演唱的<<這是太陽升起的地方>>獲得全國新歌比賽大獎,被中央電視臺選項為每週一歌.

  新中國的成立為日照的發展揭開了新的篇章。在中國共産黨的正確領導下,日照市人民經過50多年的奮鬥,使日照的經濟和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日照市的經濟和社會面貌發生了歷史性的大變革,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國民經濟保持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

責編:陳瀾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