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第一體育 > 足球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中超球員紛紛"逃離" 誰會為"曲線轉會"埋單

 

CCTV.com  2009年07月24日 10:54  進入體育論壇  來源:新華日報  

  目前,中超聯賽還是半場的休整期,但關於球員轉會、試訓的新聞不斷。很長一段時間裏,中國球員在海外聯賽並不吃香,但今年卻面目一新,大量球員轉會或者去海外俱樂部試訓。難道是中國球員真的在短時間裏脫胎換骨、能力突飛猛進而招致國外俱樂部的青睞嗎?

  當然不是。

  與其説這些球員是出國發展,不如説是“逃離”中超。目前,中超二次轉會怪事不斷,尤其是“戴琳曲線轉會”鬧得沸沸颺颺:戴琳先是轉會去了一家99.99%的國內球迷都沒聽説過的波黑俱樂部,一場球沒踢,隨後零轉會費去上海申花。心有不甘的遼足俱樂部堅持認為上海申花必須要付培養費,而足協和上海申花認為戴琳轉會合法,據稱遼足俱樂部將“糾紛”上訴到國際足聯,這場外揚的“家醜”到底折射出了中國足球的什麼問題呢?

  “逃離中超”實乃逼上梁山

  客觀分析一下就會明白,“逃離”中超的球員也要分為兩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就是對國內足球環境心灰意冷而謀求到海外發展的。

  迄今為止在海外發展最成功的就是前國腳李瑋峰,雖然在國內足壇口碑不佳,但在轉會韓國水原三星後,李瑋峰有如脫胎換骨,表現出了極強的職業素養,也保持了很高的競技水平,在素來瞧不起中國足球的韓國足壇,已經打出了一片天地,橘生淮南為橘,橘生淮北為枳,李瑋峰的“第二春”充分説明了中國足球的環境是限制球員發揮的主要原因。此外,像周海濱、馮瀟霆雖然還沒完全站穩腳跟,但也都不曾後悔當初的選擇。而目前在莫斯科FK隊試訓的姜寧,也可以歸入此列。

  第二種類型則是屬於存心鑽中國足球轉會政策空子的一族。

  在今年國際金融危機的不利形勢下,各傢俱樂部的經營更是慘澹,因此有俱樂部上門來買球員,俱樂部當然要開出高價轉會費,許多謀求更好發展的球員因為高昂的轉會費而痛苦不堪,甚至有的為此過早挂靴。於是才有了“戴琳曲線轉會”:今年初,上海申花看中了戴琳,但又不願意掏遼寧標出的400萬轉會費,於是和遼足合同已經結束但一直未續約的戴琳神秘消失,去波黑轉了一圈之後又成了自由身,加盟了上海申花隊。因為試訓、轉會等與俱樂部鬧出矛盾的還有國腳王棟等人。

  制度缺陷導致“人財兩空”

  我們不妨設想這樣一幕場景:一名寫字樓的白領,和公司的合同一年一簽,公司何時跟你簽、簽什麼樣的內容,主動權都在公司,更有趣的是,即便公司不跟你續約,但它依然在30個月當中對你擁有所有權。這樣的“霸王條款”在其他行業,大概早就怨聲載道、沸反盈天了,但是在中國足壇,這就是球員們必須面對的現實:一個俱樂部有權不和球員簽約,但是球員自尋出路,俱樂部卻可以收取轉會費。

  國際足聯轉會制度規定,凡與原俱樂部不再有工作合同的球員都可自由轉會到其他俱樂部,前東家得不到任何轉會費。在經濟全球化、人才自由流動已經成為大勢所趨的今天,中國足球如果還想堅守原先的“潛規則”就顯得太霸道了。

  今年初,山東魯能的周海濱“私自”投奔荷蘭埃因霍溫隊,而與此同時,大連實德的馮瀟霆也成功“出逃”韓國大邱,中國足協至今對他們“自謀出路”的行為仍未明確表態,可以説足協也心裏發虛,知道自己的政策不符合國際慣例。

  戴琳的轉會是給現行轉會政策的又一記耳光。戴琳根本就沒想踏踏實實地在波黑踢球,但轉會上海依然合法,這樣的“曲線轉會”讓許多球員看到了希望:俱樂部不是不按規定及時跟我們簽約嗎?那我們根據國際足聯的規定就是自由之身,去國外試訓、轉會繞上一圈,再轉回國內自己心儀的俱樂部,你能奈我何?

  長春亞泰的前國腳王棟近期一直在澳大利亞紐卡斯爾聯隊試訓,種種跡象表明,他真實的目的是希望轉會到家鄉青島;陜西隊萬厚良租借到韓國的全北現代,年輕球員姜晨也在澳超試訓,真實意圖也耐人尋味。

  痛定思痛接軌才是正途

  在中國足壇,球員無疑是弱勢群體。足協扶持俱樂部的厚待本無可厚非,但今時不同往日,國際足壇的交流已經不是職業化初期的狀態了。無論是韓國、澳大利亞還是西歐、南美俱樂部,為了發展以及擴大自己的影響,都有可能將引援的觸角伸向中國,而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這種引援往往會帶有更強的“自由、免費”性質。

  正是基於這樣的原因,今年球員和現行轉會規則間的矛盾才會顯得尤其突出:球員質問俱樂部為何不能給球員更多的選擇空間,俱樂部則怪罪球員“不按套路出牌”……但實際上,出現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還是足協不合理的轉會制度。在之前的亞足聯年度會議上,亞足聯主席哈曼曾提出了一個“一體化”的觀點,認為亞洲足球要融入世界足球的進程中。既然連向來強硬的哈曼都無法抗拒全球化、一體化的洪流,中國足協又有什麼理由死抱著一個10年前制定的規則不肯撒手呢?

  更為理性的選擇,應該還是徹底廢除“30個月”擁有期的相關規定,而不是像之前討論的那樣將“30個月”縮短為18個月或12個月,換湯不換藥帶來的結果,只能是球員群體更為激烈的反抗,以及球員和俱樂部間更為嚴重的衝突。

  其實,國內俱樂部原本不會“雞飛蛋打”。你既然認可球員的價值,完全可以與球員簽訂多年合同。當然,中國聯賽的管理者更是難辭其咎,很難想象,足球職業化15年了,轉會規則還是絲毫沒有要和國際接軌的跡象,正是他們匪夷所思的“不思進取”,才造成如此尷尬的局面。

責編:楊碩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