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復興評論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聞過:謠言傳言輿論地震

 

CCTV.com  2010年02月22日 09:34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太原日報  

 

  2月21日淩晨,農曆初八,有關地震的謠言、傳言,讓部分山西人虛驚了一場。他們爬出熱被窩,走上街頭、體育場、公園等空曠之地,在寒風中,在半信半疑的猜測中,度過難忘的一夜。隨後,山西多地市民淩晨上街 “等地震”的消息、圖片成為當日各大網站、貼吧的熱門消息。這之後,是省、市地震部門的聲明,以及更多的網絡跟帖。

  如果從謠言導致的後果來説,正如有些網絡跟帖講的那樣,有關部門有職責查找出最初的謠言發佈者,並根據相關法規,追究其相應的責任。畢竟,即或是在網絡空間,匿名的信息發佈都應該從事實出發,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

  當深夜電話、短信來自於親朋好友之時,他們作為謠言傳播的重要渠道、中間環節、“二傳手”,你就會相信這樣的謠言,而且傳播這樣的謠言——這時,人們傳播的不是謠言,而是傳言——而且對午夜的鈴聲,只能從內心深處感謝他們的牽掛與關心。

  有關部門很快行動起來,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預案,走上街頭向群眾説明真相,通過廣播電臺、電視飄字幕、網絡等方式發表聲明。通過手機短信等方式,揭穿謠言。社會生産、生活秩序很快得到恢復。

  本“無“説“有”,這是謠言。只是為什麼這麼多人相信謠言,傳播謠言?為什麼謠言能夠産生如此之大的威力?這是我們必須正視的問題。

  這是一起由手機短信、網絡帖子和口口相傳引發的小小震蕩。如果説,網絡帖子是新興的傳播方式,網絡的公信力低,讓許多人還可以不信任地震謠言的話,當新興的傳播手段與傳統的口口相傳相結合時,假的人們也會信以為真——— 會把謠言當成傳言。手機短信其實是新興的口口傳播、熟人傳播的方式,傳播的速度會更快。這讓傳言在更大的範圍內擴散。

  威力來自於對破壞性地震的恐懼上。囿于傳播手段的落後,唐山大地震衝擊波只限于很小的範圍;但汶川大地震因為電視網絡的普及,讓更多的人知道地震的毀壞程度之強。出於求生的本能,人們對任何有關地震的傳言都會很敏感。

  汾渭地震帶是華北地區地震帶之一。“在1月6日至13日,根據省政府辦公室安排,省地震局辦公室對全省地震應急預案實施情況進行專項檢查,很多部門根據預案進行了地震應急演練,這本是正常活動,卻被部分市民誤認為要發生地震了。”這是前不久見諸於本地媒體的報道。不必責怪市民對地震應急演練的誤解。正常的邏輯下,必將産生這樣的誤解。而前不久運城一帶發生的地震,雖然只是4級,但卻加深了人們對可能發生地震的印象或者説成見。在此情況下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造成“杯弓蛇影”的現象,許多民眾寧肯信奉傳播謠言,寧肯信奉謠言為真。

  有學者研究出決定謠言的公式,謠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他們在這個公式中指出了謠言的産生和事件的重要性與模糊性成正比關係,事件越重要而且越模糊,謠言産生的效應也就越大。

  當更多的人參與傳播謠言時,人們把它當成傳言看待,這構成公眾輿論。“偶然的事實、創造性的想象、情不自禁地信以為真,這三種因素便會産生一種虛假的事實,導致人們作出激烈的本能的反應。”世界上最有名的政治專欄作家之一、美國新聞評論家李普曼在傳播學奠基之作《公眾輿論》中如是説。

  如何讓謠言不攻自破呢?其實也很簡單,重要性與模糊性一方趨向零時,謠言也就沒有了市場。

  戶外“等地震”的現象告訴我們,有關地震的謠言已經産生“滾雪球”效應。因為應對措施得力,社會避免了一次大的震蕩。但是,如何正視、應對類似的謠言,這對管理部門駕馭信息的能力確實是個考驗。

 

責編:任釗奇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