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復興評論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王石川:把制度設計得讓校長靠得住

 

CCTV.com  2009年11月10日 09:24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王石川

  北京大學8日晚正式對外公佈了此前流傳甚久的“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的實施方案。憑知名人士的推薦信便可獲得一流大學的招生面試資格,從此不再是紙上談兵。按照此方案,部分地區中學校長的一紙推薦信一旦通過北大相關部門的審核,其推薦的學生便可以免考,直接進入面試階段。這部分招生人數原則上控制在北京大學本科招生計劃人數的3%以內,具體人數則視申請中學以及中學推薦學生的情況而定。(《中國青年報》11月9日)

  校長推薦制從羞羞答答到輿論預熱,再到如今實施方案成形,即將呱呱墜地,應該説,北京大學的自主招生已經進入了可操作層面。但與之相對應的是,網友的質疑也同時鋪陳開來:“給腐敗打開了方便之門,再嚴格的推薦制度最終都會變成腐敗分子特權的工具”……

  如果我們不健忘的話,其實早在“校長推薦制”傳出聲響之際,如影相隨的便是坊間的不信任。人們表達憂慮的理由只有一個,自主招生容易導致腐敗,容易製造教育不公,使不該推薦的人被推薦上了,這就傷害了大多數人的利益。

  這實在是一種吊詭的輿論心理。多年來,坊間同樣存在著一種強烈的呼聲,呼籲教育主管部門給予高校更多的權利,不要過多干涉高校的自主權,要去除教育過度行政化,就需要行政部門放權和分權,這樣高校才有改革的動力,才能更好地推出諸如自主招生的舉措等。而且,在高考一考定終身的體制下,滋生了許多弊端,在現行高考機制下,高校有時並不能選擇自己需要的學生,自主招生則有望突破這一桎梏。再説,放眼發達國家,大學自主招生原本就是偽問題,因為這是大學自身無需討論、不容剝奪的權利,如果大學連自主招生都不能,談什麼辦好大學?即便放在我國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大學,自主招生也是很常見的。但為何時至今日,一聽“校長推薦制”,一見大學自主招生,就不由自主地敏感和排斥呢?

  這是一種複雜而微妙的心態,這是一種徘徊在自主與公正之間的潛意識。這種心理意識,如果結合現實語境看,讓人感到酸澀和理解。首先,對自主招生的懷疑,表達的是公民的知情焦慮和監督焦慮。其次,現實的教育不公勾起了公眾的痛感記憶。毋庸諱言,放眼當下,踐踏教育不公的現象可謂屢見不鮮、無孔不入。人們擔心的是,一旦實行校長推薦制,難免又淪為權勢染指教育資源的又一通道。最後,一定程度來説,自主招生是個新生事物,在沒有經過檢驗,而且沒有證實為其有效價值之前,人們的觀望和質疑情緒也是難免的。

  自主招生是個不壞的東西,可以預料的是,在不遠的將來,隨著教育改革的繼續推進,必將更大範圍地推廣。公眾質疑也是不壞的東西,沒有質疑是不正常的,也是危險的,哪怕質疑有誤,也總比沒有質疑強。因此,北京大學應該大膽將自主招生走下去,要不畏人言,當然不畏人言不等於不顧人言,應多傾聽人言、傾聽民意,採取更公開、公正、公平的措施打消公眾疑慮。

  校長是靠不住的,在制度設計上要讓公眾易於監督,保證制度靠得住,校長能靠得住。惟有如此,自主和公正才能有所保障,徘徊在自主與公正之間的公眾疑懼,也才能少一些。

責編:張托雅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