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復興評論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周稀銀:見義勇為門檻不能高不可攀

 

CCTV.com  2009年11月04日 09:21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大廣州日報  

  作者:周稀銀

  重慶豐都縣的楊紹華今年54歲,4月30日他勇救鄰居,頭部被持刀歹徒連砍2刀。半年來,他和兒子拿著派出所開的救人證明,不停奔走于相關部門申請見義勇為都被拒絕,理由是犯罪嫌疑人仍未抓獲。被救的鄰居對此打抱不平:“難道一輩子抓不到歹徒,楊紹華的行為就不算見義勇為?”(11月3日《重慶晚報》)

  楊紹華今日的流血又流淚,無疑是在向他本人及社會發出了一個錯誤的信號:見義勇為的門檻高不可攀,甚至連與歹徒生死決鬥、險些喪命者都被拒之門外,那無疑是在明示公眾“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遇到別人再有什麼危難“走為上”。

  到底是誰擋住了楊紹華成為見義勇為者的大門?報道中我們看到,其所在鎮綜治辦的“不予承認”和縣政法委平安辦的極力推諉,他們的冷漠雖令英雄欲哭無淚,但這卻不是問題的癥結,根本原因在於目前各地見義勇為認證與救助體系的不健全甚至嚴重缺位,直接導致了見義勇為行為認證難和救助難。

  應該説,幾乎各地都制定出臺了本地鼓勵公民見義勇為的政策規定,我們也常常看到各地政府公開表彰見義勇為模範事跡,但當法規少了具體執行的抓手,政府的表彰獎勵又往往帶有突擊性而缺乏制度化,加上不少地方的見義勇為基金籌備普遍“僧多粥少”時,自然讓更多的見義勇為群眾被拒絕在本應認證、表彰、獎勵及救助的門外。

  譴責同救人英雄楊紹華打太極的有關部門很容易,但要徹底擺脫楊紹華們的尷尬,則必須儘快建立公民見義勇為行為認證及救助機構,制定受理與認證時限,避免馬拉松和瞎扯淡式的拖延大戲上演;改革現有見義勇為基金等米下鍋的籌備辦法,建立地方財政與國家補貼的雙軌制,並敞開大門廣泛接受社會捐助。

  人為製造障礙讓見義勇為認證的大門高不可攀,這是在人為加劇社會冷漠。不能讓類似的踢皮球怪事再度發生了。

責編:張托雅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