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林
前段時間審計署公佈了對北京奧運的跟蹤審計結果,在財務收支和場館建設上未發現重大違法違規問題——這麼大的問題上未出腐敗問題,到底有什麼防腐經驗呢?近來值奧組委解散之際,有媒體向奧組委負責人魏紀中問起這個問題,魏紀中稱早在前幾年奧組委就聲明希望北京奧運留下的遺産是建立一個預防腐敗的體系。他告訴就奧運防腐採訪他的記者:“你是頭一個問我這個問題的人,這其實是奧組委最願意分享的經驗之一。”(8月27日《國際先驅導報》)
魏紀中的意思很明顯,就是對“奧運防腐經驗無人問津”感覺很失落。“這麼巨大的工程未出現腐敗”是奧組委的政績之一,奧組委非常想談自身的防腐經驗,非常想與社會分享這可貴的制度遺産,可媒體和公眾似乎對此並不感興趣——至今只有一個記者向其問起這個問題,説明了這個話題冷的程度。大家都去關心當時一些決策內幕和運作花絮了,奧運的防腐經驗很少引起人們的注意。
在腐敗醜聞頻頻曝出的語境中,涉及成百上千億資金的奧運未審計出腐敗問題,這簡單就是一個奇跡了,創造了奇跡的“奧運防腐經驗”應該極有新聞價值了,可為何輿論和媒體的關注度如何之低呢?
是公眾對反腐産生審醜疲勞了嗎?疲勞可能有一點,反腐敗反了這麼多年,抓了這麼多大貪小貪,落馬高官的層級也越來越高——可這似乎並未有效遏制住腐敗,大貪小貪依然前赴後繼,而且腐敗情節驚人地相似。腐敗醜聞間歇性爆發,無數的制度試錯後始終未找到根治腐敗之法,似乎某些領域還愈演愈烈、越反越腐,這樣的現實不斷耗散著公民對反腐敗的熱情。反腐激情和義憤在殘酷的現實面前不斷消退,以至於對任何關於防腐的話題提不起興趣了。不少地方所宣揚過的所謂“防腐經驗”,最終都被殘酷的現實所擊潰,被證明為根本防不了腐敗,於是公眾就對那些“防腐經驗”本能地嗤之以鼻了。
但是,對“奧運防腐經驗”的冷漠,還有其他關鍵原因。
首先,公眾肯定明白所謂的“奧運防腐經驗”,肯定沒有什麼新意,沒有什麼特別的制度創新,不過尊重了一些反腐防腐常識而已。從魏紀中的介紹來看,事實確實如此,沒什麼新鮮的制度。比如魏紀中所津津樂道的“作決策的人絕不參與談判”經驗,不過就是“不能既踢球又當裁判”這個防腐常識的通俗表達和現實體現而已,決策者參與談判很容易滋生腐敗,這是極其簡單的道理。還有“一頓工作餐也要打報告”,其實就是嚴格的財政預算硬約束,這也是很老的防腐經驗。這一點,甚至連魏紀中自己都承認,防腐“不是制度問題而是執行問題”: 奧組委採用的所有辦法都不是什麼新招術,而是來自於紀檢、監察部門的有關規定。既然僅僅是執行既有制度,毫無新意,所謂的“奧運防腐經驗”就很難引人注意了。
公眾冷對“奧運防腐經驗”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意識到奧運防腐在制度上的不可複製性。首先,奧運是一個特殊的工程和事件,北京奧運承載著中國人的百年夢想,是中國30年改革的成果展示,舉世矚目世界關注,政府一定會盡可能地避免奧運出現腐敗問題,否則會極大地影響到國家形象和政府聲譽——所以成功申辦奧運之初就有了“陽光奧運”的承諾,這是其他事務很難複製的。為了完成這種目標,政府會投入很大的監察和審計資源到防腐上來,集中資源保障奧運的乾淨,集中力量關注一件事,這種資源集中在制度上也是很難複製的。最後,奧運特別的外部監督,一是國際奧委會的審計,國際奧委會的審計一開始就介入,這是奧運會一貫的傳統;二是國內外媒體無微不至的外部監督,戴著放大鏡監督著奧委會,這種嚴格的外部監督環境也是很難複製的。
因為內心將奧運的防腐奇跡當作一個特殊的個案看待,許多特別措施很難複製到其他事務上,所以公眾才對“奧運防腐經驗”缺乏興趣。
相關鏈結:
責編:王華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