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社區 > 復興評論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魯寧:查繳小金庫讓財政增收説明什麼

 

CCTV.com  2009年06月29日 11:36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廣州日報  

  《經濟觀察報》日前披露了5月份財政收入增長由負轉正的原因:財政部今年以來致力於“非稅收入”進國庫的艱苦努力開始逐步顯效。

  兩星期前,財政部官網公佈,5月份財政收入同比增長4.8%,自去年下半年經濟危機後首度實現久違的正增長。當時,社會各界對此數據將信將疑,不少財經觀察人士撰文質疑數據的真實性。

  事實上,5月份“正稅收入”的確繼續呈負數,雖降幅比4月份有所收窄,但同比降幅仍達3.1%。同比增長主要是5月份的“非稅收入”增幅高達130%,堪稱爆髮式增長。以“非稅收入”增長衝抵“正稅收入”下降,財政收入實現4.8%的增幅。

  所謂“正稅收入”即正兒八經的稅收收入。所謂“非稅收入”主要包括:行政事業收費、無償向社會法人和自然人收取的政府基金(譬如商品房價中包含有教育基金)、國有資産有償使用資金、行政處罰收入等等。總而言之,“非稅收入”名目繁多,其中夾帶有大量的行政攤派及亂、濫收費,被群眾稱為“苛捐雜稅”。

  受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雙重夾擊,為減輕企業負擔,中央政府相繼取消或暫緩徵繳上百項行政收費及數項政府基金,如是,正常情況下“非稅收入”總量也應該減少才是。然而,實際情形是,今年1~5月累計,財政收入同比降幅大於6個百分點,稅收同比降幅大於9個百分點,而“非稅收入”同比增幅卻大於28個百分點。

  民諺“堤內損失堤外補”,剖析5月份財政收入“負轉正”的生成機理,該民諺正好反向改成“堤外損失堤內補”。

  所謂“堤外”指企業普遍效益下滑而稅收減少。所謂“堤內”指“非稅收入”本來就被政府各機構收進了口袋,卻長期不入國庫,成為形形色色部門“小金庫”的主要資金來源,亦成為腐敗的高發地帶。

  今年“兩會”以後,中紀委部署全國範圍的“小金庫”查繳行動,消息發佈後輿論不以為然,不大相信該行動能産生多大效果,倘若結合5月份“非稅收入”爆髮式增長回頭再看,人們會恍然大悟——“原來如此”。此舉一石二鳥,一來促進中央財政增收,二來儘量壓縮腐敗空間,非常時期大有必要,很得人心。

  前不久有省級稅務部門高官坦陳:若能把長期游離于監督視線之外,沉澱于各政府機構的“非稅收入”都收繳國庫,年度財政收入至少可擴大60%左右的盤子,哪怕入庫1/4,填補今年財政預算的窟窿已綽綽有餘。那麼,年度“非稅收入”總量大致有多少?財政部官網有這樣一組數字:2007年全口徑財政收入7.76萬億,而入庫財政收入僅為5.1萬億。這表明有2.6萬億以上的收入,沒有在預算中得到體現和安排,這個比例佔到了當年中國GDP的10%。顯而易見,“非稅收入”猶如一個巨大的財政“漏斗”。

  上月,財政部趁熱打鐵頒行《深化地方“非稅收入”收繳管理改革指導意見》,要求將現階段仍被保留下來的大部分“非稅收入”,一律實行國庫集中收繳,納入預算監管,這項改革力爭2010年底前完成,最遲也不能拖過2012年。筆者的務實期待是,哪怕達到一半甚至於1/3也不錯,增加財政收入,遏制腐敗勢頭,在當下實乃燃眉之急……

  (作者魯寧,媒體評論員)

責編:張托雅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稱: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