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復興評論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余秋雨:別動不動就説"國學" 不必在意"大師"

 

CCTV.com  2009年07月30日 10:11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揚子晚報》  

資料圖:著名學者余秋雨。中新社發湯彥俊攝

  一再成為話題中心人物的文化學者余秋雨其實從不關注外界的反應,他在博客中自述,從不看報,也不上網,更不用手機。就是不斷更新的博客,也是由他人幫助打理的。余秋雨表示,自己嚴格控制信息來源,助手平時也不會轉述網上的有關説法。昨日,余秋雨對曝光率高是非多的2008年進行了總結。

  談及去年獲得的“2008中國文化創意傑出成就獎”、“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其代表作《文化苦旅》被評為“30年影響上海最大的一本書”等殊榮,余秋雨在高度評價中國傳統文化之餘,勸大家慎用“國學”這個概念。文化大於政治,自然大於文化。“國”是一個政治命題,把政治命題壓在文化命題上面,很不合適。當文化套上了“國”的標簽,很多衡量標準就會産生錯位。“例如,我曾嚴厲批判中國傳統文化中大量殘害人性的封建極權主義毒素,但如果説這是‘國學的毒素’,就會衝擊很多人的愛國熱忱。因此,動不動就説‘國學’,很可能失去理性的嚴峻、冷靜、客觀。”此外,“國學”這一説法具有太大的排他性。“國”字一套,成了一種唯一選擇。“説乒乓球是‘國球’,那麼其他有可能為國爭光的球類呢?説京劇是‘國劇’,那麼比它更年長、更經典的崑曲呢?同樣,國樂、國畫、國術、國酒……都有類似的問題。”

  以余秋雨名字命名的大師工作室于去年落成。余秋雨“自封”大師的做法由此一再引發爭議。此次余秋雨再次做出回應,“在中國文化領域,總有一些人喜歡在名詞的泥潭裏玩水,這也不是什麼大毛病,不必在意。”余秋雨自言以實績説話,半年多來,他的“大師工作室”名副其實地請了一批大師進行工作。像香港傑齣電影導演關錦鵬、國際著名音樂家鮑比達、形象設計大師張叔平,以及一批頂尖藝術家都因“大師工作室”而集中到上海,埋頭打造出原創音樂劇《長河》。

責編:王華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