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得到廣泛認可:
從最初的兩棚,到今年的四十多棚,劉洪秀的付出得到了回報,算是邁出了萬里長征的第一步。
(同期)村長:原先咱們尋思一個大學生村官,年收入,咱們回來能扎紮實實跟咱們村裏幹嗎?雖説組織上是這麼安排的,到時候能不能踏踏實實在這兒做,在這兒幹?當時確實咱們也有擔心。完了後來他逐漸做的一些工作和抓的一些項目,他也扎紮實實這麼幹的,不管是責任心,還是工作態度,方方面面表現得都挺優秀的,所以逐漸的就對他特別認可了。
這是村民李春波,原本經營一家小賣部,有點閒錢,一直在尋找好的項目。今年他看好劉洪秀的冷棚香菇項目,於是投資建了五棚,還資助別人建了兩棚。
(同期)李春波:這五棚是我建的,今年新建的,下面那兩棚是我資助的村民建的,建了兩棚,今年就是由於大學生洪秀在咱們這個地方去年發展了冷棚香菇,村民去看了,確實也看到那什麼,搞確實不錯,大夥兒也看了,確實整相隔也得到了實惠,在洪秀的領導下,我們又發展這四組育棚,大夥兒對香菇産業特別感興趣,以前在咱們南片沒有香菇産業,香菇産業在咱們新賓是一個比較主導的産業,但是在南片還是比較資源空白,在咱們南片根本沒有,在洪秀的帶領下,村民積極發展,也就帶動了周邊的村也跟著幹了兩個村,也發展得相當不錯。現在搞得也挺好,今年也發展了三四十多棚,再加上大四平地區搞得都挺好。
而且咱們底下的青年人都出去打工的,剩下的老爺老太太都沒有活幹,這樣子給他們也找到了一個工作出路,也得到了收入。
李春波説的給閒在家裏的村民找到了一個工作出路,這也正是劉洪秀做冷棚香菇項目的另一個初衷。
(同期)劉洪秀:馬架子村在80年代和90年代是非常輝煌的,曾經一直被我們撫順市稱為撫順市的“小香港”,但是隨著企業改革、改制,許多工人的下崗,還有廠礦的凋敝,逐漸就破落了。一直到2002年開始,我們有了新的專機,廠礦又開始恢復,工人逐步出去打工,打鑽的,還有鑿山洞的,非常多,他們的收益也頗豐。但是我們面臨的問題,一個是老齡化嚴重,再一個就是剩餘的勞動力沒有出處,許多家庭婦女在家閒置。我們的冷棚項目就起到了這個作用,利用這個有效的資源,並且讓他們得到非常高的收益,所以説貼補了這片空白,為我們農村婦女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同期)女工王鎖英:從洪秀弄這個(蘑菇)棚以後,我們全都上他那去打工。
女工宋淑娟:像咱們農村來講,有給咱們&&的,咱們不就能掙點錢嗎?
女工趙桂鳳:洪秀屬於咱們老闆唄,他跟他媽對工人特別那什麼,屬於,就是關係處得特別好吧。就説俺們忙的時候幫我們幹,俺們有什麼,就是不分彼此,説老闆啊,或者是工人,跟俺們不分彼此。
女工王鎖英:俺們也上大石坪去學習過。
記者:是誰組織去的?
王鎖英:就洪秀。組織我們去大石坪學習,學習養殖,學習這些項目,讓我們也就是去,就是做那個衣服,做那個紡織那個,我們也去了。
記者:交錢嗎?
王鎖英:不交錢,車接車送的,也挺好的。村官反正還是挺好的,為咱們老百姓著想吧。
要想讓更多的村民獲得實惠,必須形成規模,降低成本。
(同期)顧善林:嗯,能吃苦,有遠大的理想,他(劉洪秀)準備把這個香菇吧,變成一條龍式的,經過深加工,再往外銷售。
記者:咱們現在從技術角度考慮,現在還存在什麼難題嗎?
顧善林:現在這難題就是,到出蘑菇的時候,越到下雨天出的蘑菇越多,這個時候就需要,一個是賣香菇,我們原來全是賣香菇,今年我考慮應該建一個那什麼,那個叫冷庫,暫時儲存一下子,緩解一下銷售這塊,它這個冷庫就是短時間能挺一段時間,一般正常能挺一個禮拜吧。
目前的困境及解決辦法:
顧善林是村上的技術員,劉洪秀會經常與他交流,希望能從技術上更準確的把握香菇種植。眼前又遇到香菇存儲難的問題。
劉洪秀:冷庫的建設是因為我去年種香菇有失敗的因素,因為其中市場因素非常大,我必須每天白天一趟、晚上一趟開車去送,送這個香菇,而且運時很長,來回要兩個多小時,一個是我的精力不足,再有一個是來回的油費也挺貴的,每天都這樣跑的話,我的成本會大大地提高,所以説建一個保鮮庫就完全解決了這個問題。我們採下來的蘑菇可以隨時保鮮,及時放進庫裏進行庫存,然後可以整批量的、大批量的以較高的價格再出售,這樣子我們的整體水平會有更進一步的提高。
記者:那現在建冷庫有困難嗎?
劉洪秀:目前來説主要還是資金問題,還有地塊的問題,村裏的土地資源有限,房屋也有限,需要我們各方面進行協調,村書記對我這方面的事業也非常支持,這些土地都是村裏同意承包給我的,但是冷庫的位置現在還沒有選好,等到菌棒來的時候還要慢慢考慮,還要跟上面協調。
創業大師拉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