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農家樂 > 村官系列訪談 >

【原創】對話大學生村官:徐磊祥的沃野青春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21日 18:40 | 進入三農論壇 | 來源:CNTV-農家樂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三農首頁 欄目 致富 農産品 微博 導航

三農資訊

國內 | 國際 | 農經 | 人物 | 農村 | 曝光

致富殿堂

創業 | 技術 | 資訊 | 榜樣 | 點睛 | 寶典

農産品交易

供求 | 産品 | 市場 | 行情 | 報價 | 批發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敢為人先 親自嘗試種植新模式


    記者:這草莓真是夠甜的,夠紅的。
    採訪(徐磊祥):這有點像小帽子。
    記者:我嘗一嘗,這很鮮很鮮的,怎麼有點葡萄酒的香味。
    採訪(徐磊祥):這個我們選的特殊的品種,和咱市場上賣的不一樣。
    記者:那咱們這一個棚大概能賣出去多少錢?
    採訪(徐磊祥):這一冬天來説,總體能賣個六七萬。

      記者一進延慶縣延慶鎮廣積屯村,就被拉進了蔬菜溫室大棚,外面雖然寒風襲人,裏面確已是春意融融了。這裡就是徐磊祥種植管理的溫室大棚,這個曾經對農事一竅不通的大學生,經過幾年的學習和實踐摸索,已經成為了村裏的致富&&人。

    採訪(羅丹):因為徐磊祥學長在我們這兒也算是名氣很大的,我們都叫他“西瓜王子”。
    採訪(張富):在我們村官眼裏他就是我們的榜樣吧,他不僅自己通過勞動,承包大棚,自己致富了,而且還帶動整村的農民,讓村裏的人也真正富起來了。
    採訪(張振海):西瓜,每棚最低價格,應該最低收入每棚在一萬塊錢。

    今天,延慶鎮廣積屯村在他的成功示範和引領下,已經實現設施農業1500多畝的規模,每個大棚一年就能給村民帶來1萬多元的收入。可就在三年前,很多村民並不理解什麼是設施大棚。當時,村裏要建設施大棚,涉及土地流轉的問題,很多村民都有抵觸情緒。徐磊祥和村幹部們為此做了不少工作。

    採訪(徐磊祥):有的村民他就不想流轉,因為他也有這個顧慮,他説你種大棚,你掙不了錢,你怎麼給我這個租金?然後我經常,我和我們書記、主任經常一天跑一戶,軟磨硬泡,給他講大道理,反正什麼話都説。

    有的時候你得去好幾趟,一天你能,最慘的是一天説不服一戶,大道理也講,小道理也講,反正就是,有的時候也是通過各種途徑説服他們。

    2008年第一批大棚建起來了,村裏開始嘗試發展設施農業,但是經濟效益不是很理想。到了2009年發展第二期的時候,村民的積極性大打折扣,很多的設施大棚都沒租出去,作為項目實施人之一的徐磊祥看在眼裏,急在心裏。經過一番考慮,他決定自己出資2萬元承包6個春秋蔬菜大棚做試驗種植,可是資金上卻遇到了困難。

    採訪(徐磊祥):因為當時剛工作嘛,也沒有什麼積蓄,還是多多靠家裏的支持。
    記者:當時你跟父母是怎麼説這事的?
    採訪(徐磊祥):當時我説弄幾個大棚試試,他們肯定不同意嘛,我從初中就在外面上學,你還種地,肯定不行嘛,就是非常鄙視的樣子。
    記者:怎麼給你錢的?
    採訪(徐磊祥):就是軟磨硬泡,和父母,最後父母也是同意,因為我畢竟是在這邊工作了嘛,也是支持我的工作,他們也是怕我種不好,根本從小就沒怎麼幹過農活,他們説也是親自過來幫我。
    採訪(田鐵花):他如果是雇傭人吧,他就要花經費,花經費,他自個兒的創業經費不多,他自己又沒那麼雄厚的經濟實力,他就把他父母接過來,幫助他做。

     資金有了,種什麼成了要考慮的問題。村裏傳統的蔬菜種植,附加值低利潤薄,大棚種植相比陸地種植,優勢在於成本低利潤高,既然要做實驗突出大棚的效益優勢,選種就成了關鍵問題。經過多方市場調研、翻閱資料,他最後選定了收益較高的無籽西瓜作為栽培對象。

    採訪(徐磊祥):我們去過山東,山東的壽光,我們一行人去過壽光,他們那邊有一個“中國西瓜第一鎮”,所以我們去參觀、學習,看人家是怎麼種的,人家種的品種,學到不少經驗。他們種植的模式,種植的方法,還是學到不少的東西。

    他開始身無旁騖的全心投在新種西瓜的培育上。每天早晨4點多就起床,定時用小本詳細的記錄大棚溫度、西瓜秧的長勢,拍攝瓜秧各個生長階段的照片,遇到技術難題時,自己查閱資料邊學邊幹。

    採訪(徐磊祥):我大學的專業和農業是一點,風馬牛不相及的,一點關係都沒有。
    採訪(徐磊祥):根本不懂種植這個東西,在這個環境,種植的環節上,尤其是你得了病蟲害,你非常著急,你不知道,不知道這是什麼病蟲害,無法對症下藥,我只能請教一些老師,請教一些專家。實在沒招了,拍了照片我給老師傳過去,老師説你這是什麼病,用什麼方法去治療。
    採訪:(田鐵花)他跟我們説是這樣説的,説我都記下來,如果將來成功了,村民們再種我就可以指導他,指導他們去種這些個新品種。

    實驗就意味著有風險,如果成功了皆大歡喜。但如果失敗了,損失的不僅僅是資金,更重要的是削弱了村民嘗試大棚種植這種新農業模式的積極性和信心。想到這些,徐磊祥身上的擔子越發沉重起來。

    採訪(徐磊祥):自己去試驗種植這個東西,本身就是為了帶動老百姓的積極性,本身就是能夠想,自己想能不能給村民的經濟收入的增長能夠提供點幫助。如果要是失敗了,那肯定就是,還是這方面還是有點壓力的。
    採訪(郭慧成):當時,我們也是為了他捏了一把汗,説一個剛出校門的大學生,學的又不是農業專業,承包大棚進行創業,怎麼辦?
    採訪(田鐵花):當時村民們也觀望的態度,就包括我們也給他捏著一把汗,覺得他是不是能夠成功?因為他承包大棚都是也費用的,是否能夠成功這個問題是不可想象的。
    採訪(徐磊祥):好多人也是,對你不抱什麼希望,因為這畢竟是個新事物。

    既然選擇幹了,就要堅持下去把它幹好,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年的的辛勤勞作,徐磊祥的西瓜終於結果了。

    記者:自己種出第一茬西瓜當時什麼心情?
    採訪(徐磊祥):當時特高興,以前你沒種過東西的人,你現在種的是西瓜,現在抱著大西瓜那是相當高興,而且那西瓜特別甜。
    記者:村民們來看了嗎?
    採訪(徐磊祥):看,我都分給他們吃了。
    採訪(徐磊祥):説小子還能幹成這活。

    僅用一年的時間,徐磊祥賣自己的實驗西瓜就收回了當初投資的2萬元成本,村民們看到了收益打消了顧慮,也紛紛向徐磊祥討教大棚種植經驗,租種蔬菜大棚。現在村裏每戶平均擁有6個蔬菜大棚,每人1個棚年收入一萬,6個棚能達到五六萬,即使刨去成本,也有四萬塊元可以進賬。

    採訪(張振海):現在情緒都高,村民們。去年建的棚的時候,他積極搶購,都要種。
    採訪(徐磊祥):去年我們發展第三期設施大棚的時候,我們還沒建呢,還沒建,好多村民已經開始搶著要,效果還是非常非常明顯的。
    採訪(徐磊祥):你看他們大戶有的都十幾個的,有二十幾個的,種的。
    採訪(張振海):我一個人一年得落幾萬吧。
    採訪(徐磊祥):村裏種棚的一般就是四五十來歲的人,他們這種勞力,他出去打工也不行了,打工你也找不到好的工種、工作。但是通過四五十歲的這些村民來説,他們的收入基本上就是成倍往上翻,你比如一家人兩口,種6個棚,出去打工一年也掙不了那麼多錢,而且村民種一年他還歇幾個月,尤其是冬天,他還可以歇幾個月。

往期回顧:

【訪談第三期】王鵬:將夢想照進現實
【訪談第二期】王招凱:把農村當做自己的家園
【訪談第一期】付艷珠的執著村官“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