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合理的種植結構,是一村一品、一縣一業,形成規模效應。當一縣一業發展成熟後,與産品相關的配套設施就能逐步升級,相關的加工、冷庫、批發都可以在村落附近發展起來。當某地自己有了冷庫、批發等體系,那麼抗價格波動的能力就會增強很多。
●歐洲和日韓等國,主要依靠農協,就是把農民組織起來,農協直接到城市開連鎖店,利潤大部分歸農民自己。或者通過農協,進行農超對接,按訂單生産。這樣既能保證供需平衡,又能有效追溯食品安全。
●嘉賓:鄭風田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
提問:據國家統計局公佈,豬肉後腿價格到 6月中旬已經達到每公斤29.05元,豬肉五花肉價格達到每公斤28.2元,引起輿論熱議。但是也有人預測豬肉價格在7月份可能就急速下滑。您覺得豬肉價格波動到頂點了嗎?
鄭風田:今年豬肉漲價基本從五月份開始。農民的反應需要幾個月的週期。7月份很難説,肉價下滑,估計還要等待一段時間。
農産品價格波動頻繁,是正常規律。比如小雜糧、蔬菜、大蒜、綠豆,都是過段時間就要波動一次。大宗農産品價格波動比較小,是因為有國家儲備體系在後面支撐。任何一個投機商,都沒法和國家糧食儲備體系對抗。今年國際糧價居高不下,我們卻沒有狂漲,正是糧食儲備體系的功勞。但是國家儲備體系不可能兼顧到所有農産品,豬肉就不在其中。所以指望有什麼舉措能讓肉價立竿見影迅速下滑,不太現實。
提問:那麼您分析這次豬肉漲價,關鍵原因是什麼?
鄭風田:近年來城鎮居民工資上漲,而生豬養殖對勞動力需求大,這等於提高了雇人成本和難度。其次是養豬的主要飼料玉米,近幾年價格上漲的幅度有點離譜。過去我們是玉米出口國,而現在變成了玉米進口國。玉米緊缺、勞動力成本的提高、化肥、燃料價格大幅度上漲,是豬肉漲價的直接相關因素。
有人預計,未來全球將進入一個高糧價時代。原因是,與收入增長相比,我國目前農産品價格的漲幅不算很大,相對還比較便宜。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我國城鎮居民工資漲了三四十倍,而主要糧食價格才漲了三四倍。農民的收入增長因此比城鎮居民要慢,也對現在農産品的上漲形成了一定的剛性壓力。
再加上我國有2億多小農戶,從田頭到餐桌經歷無數環節,農民對市場上需求什麼缺乏了解,本年度的種植選擇基本依賴上年的價格。看到價格好時,大多數農民都一窩蜂地跟風,過量種植導致産能嚴重大於需求,豐收時價格反而暴跌;下一年度農民由於上年度價格不好又惜種,全國整體供小于需,從而導致價格暴漲。分散的小農戶就這樣一直在價格 “蛛網”中惡性循環。
有人説,農産品漲價,主要利潤都被中間商盤剝去了,其實也不儘然。如果農産品才漲一星期,那麼確實可能被中間商盤剝。一旦漲了一個月,中間商手裏早就沒貨了,再收購就勢必漲價。
提問:有些輿論把農産品價格波動大,直接歸結于我們散戶太多。就連前段時間的牛奶標準之爭,最後也被歸因于散戶過多,難以集中監管。
鄭風田:提倡農業的規模化,成為近幾年輿論的熱點。但是它面臨兩個問題。一個是,我國農村人口那麼多,如果搞規模經營,那麼多餘的農村人口究竟靠什麼為生呢?進城打工目前並不能成為他們的最終歸宿。所以,産業的升級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有待社會的整體發展。
另一個問題是,輿論總認為産業化就能方便農産品的監管,但就拿豬肉舉例,我認為散戶的豬肉是安全的。養豬很繁瑣,就和養一個孩子似的,現在養豬的散戶已經不多了,如果養,一般也就二十幾頭左右。由於豬圈就在自家院子裏,農民不會讓它變得太臭,環境不會太惡劣,豬與豬之間還有一定的空間。而規模化養殖,一般都是高密度養殖,一養就是幾萬頭,密度很大、氣味難聞,在這種環境下生長的豬,反而更容易生病。監管養殖場,不讓他們給豬打抗生素,不讓他們研究添加一些工業替代産品,就成為我們的管理重點。歐洲現在提倡動物福利,就是給動物活動的空間,其實更適合散戶的養殖方式。
提問:“菜貴傷民”、“菜賤傷農”。現階段還有什麼良方,可以破解價格波動的難題?
鄭風田:歐洲和日韓等國,主要依靠農協,就是把農民組織起來,農協直接到城市開連鎖店,利潤大部分歸農民自己。或者通過農協,進行農超對接,按訂單生産。這樣既能保證供需平衡,又能有效追溯食品安全。
以英國為例,本國居民80%的蔬菜需求被四大超市壟斷。農場主每年按超市的訂單來生産,供需平衡,價格就不會暴起暴落。意大利的菜農也是通過直供的方式。該國規定所有的中小學生必須在校吃有機營養午餐。於是學校通過招標與周邊農場主簽訂單,每天由學校的專門車輛來農場拉菜,農場主按訂單數量來生産。美國是大農場生産,規模很大,又一直壟斷著不少國際農産品市場,一般通過期貨市場來發現價格,從而降低種植風險。目前我國也建立了農産品期貨市場,但達不到價格發現功能,規模極小的農戶也不可能進場交易。我們的農戶都習慣單幹,更不可能直接去城市銷售。所以我們最近幾年一直在提倡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我想十年以後,或許我們的情況會有所改變。
其次,合理的種植結構,是一村一品、一縣一業。別什麼都種,這樣就無法形成規模效應。當一縣一業發展成熟後,與産品相關的配套設施就能逐步升級,相關的加工、冷庫、批發都可以在村落附近發展起來。當某地自己有了冷庫、批發等體系,那麼抗價格波動的能力就會增強很多。
再者,豬肉漲價,影響最大的是低收入群體。因此政府可以根據各地飲食習慣,採取保護機制,比如老百姓平時常吃的幾種食物,一旦漲價,就給予低收入居民相應的補貼。這樣既能保護農民不受損失,又能兼顧到居民的生活質量。美國採用的是發放食物券機制,窮人每月領食物券,直接去超市換食品。以至於現在美國有些研究説,食物券是導致他們低收入人群肥胖的主要原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均消費豬肉,以每年一斤的速度增加,這其實也不是健康的飲食習慣,未來的心血管疾病同樣令人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