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搜索

中國道路的歷史超越豐富了世界政治模式

作者:黃仁偉 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來源:《求是》  期號:2012年第21期

發佈時間:2012年11月05日 16:37

面對各種肯定或否定中國道路的思潮和議論,我們需要從本質上揭示這條道路的必然性,在縱向發展中認識這條道路的生命力,在橫向比較中認識這條道路的優越性,以擺事實、講道理的方式解讀中國道路,以提升我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覺和自信,在國際上促進各國對中國道路的理解和認同,進而擊退反華勢力炮製的“中國制度威脅論”和“中國前景不確定論”。
分享
分享
收藏

喜迎十八大

央視網特別報道

這十年,是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十年,是人民生活明顯改善的十年。央視網推出喜迎十八大專題報道。 [詳細]

寄語十八大

央視網十八大報道特別呈現

美好的未來由黨和人民共同書寫,在這裡,請寫下你對十八大的寄語。央視網《寄語十八大》開欄。 [詳細]

原標題:中國道路的歷史超越和國際解讀

中國道路正在成為國際學術界的研究重點,其中出現兩個“終結論”的代表。一個是“歷史終結論”的提出者福山,在中國發展的事實面前開始改變其“美國制度無法超越”的觀點,認為中國制度正在崛起,世界應有更加多元的制度選擇。另一個是伊恩佈雷默在《自由市場之終結》一書中,把中國模式歸結於“極權政府與市場經濟結合的國家資本主義”,認為這條道路在新興國家中形成廣泛影響,將終結西方的自由市場制度。

面對各種肯定或否定中國道路的思潮和議論,我們需要從本質上揭示這條道路的必然性,在縱向發展中認識這條道路的生命力,在橫向比較中認識這條道路的優越性,以擺事實、講道理的方式解讀中國道路,以提升我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覺和自信,在國際上促進各國對中國道路的理解和認同,進而擊退反華勢力炮製的“中國制度威脅論”和“中國前景不確定論”。

一、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國道路堅持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不是“國家資本主義”。二者的區別就在於中國道路是為全體中國人民而不是為少數人謀利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大使命就是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就是“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30多年的經濟增長,使絕大多數中國人擺脫貧困,是世界上涉及人口最多、成效最顯著的減貧事業。快速的城鎮化使數億農村人口轉變為城鎮居民,是世界上規模最大、進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98%的中國青少年享受免費的九年制義務教育,是世界上最大範圍的教育普及,中國的大學教育也迅速大眾化。中國用了不到10年時間進行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公共衞生體系建設,建成了世界上覆蓋人口最多的社會保障網絡,中國人預期壽命近75歲,接近發達國家水平。中國城鄉人均的住房面積和家庭住房擁有率得到顯著改善。無數事實證明,中國人民不僅擺脫貧困,擁有溫飽,而且實實在在地走向小康。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激發的人民創造力,是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真正動力。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歸根結底靠的是人民群眾的創造和勞動;中國要實現全面小康的發展目標,要縮短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同樣必須依靠全體人民的智慧和勤勞。試問,世界上有多少國家的人民對自己的未來有如此樂觀的信心和如此堅定的信念,有多少國家的人民保持與政府如此一致的奮鬥目標和如此持久的同心協力?這是因為中國堅持的是社會主義,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發展的最終成果由全體人民所共享。

國際社會的有識之士開始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中國發展的重要意義。大量國際評論指出,中國道路從起點上就同“多黨制+私有化”的西方制度模式劃清界限;在其發展過程中也同“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的前蘇聯模式分道揚鑣。中國“最重要的成就是實現自身的穩定和發展”,是“在消除貧困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國道路“是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實現社會現代化的一種戰略選擇,是中國在改革開放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一整套應對全球化挑戰的發展戰略和治理模式”。中國的成功不僅僅具有經濟意義,也豐富和拓展了世界政治模式,“不了解中國,就無法了解世界政治”。可以説,西方乃至全球思想界正在重新思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新認識中國道路。

二、堅持以中國共産黨為領導核心的政治制度

對中國道路持懷疑態度的西方輿論往往集中於對中國政治制度的懷疑,他們在肯定中國經濟發展巨大成就的同時,否定中國的政治制度。這就形成一個所謂“成功的經濟發展與失敗的政治體制並存”的悖論。但是,回避或者否認以中國共産黨為核心力量的政治制度的有效性和優越性,就無法真正認識中國道路的歷史成因。

中國發展道路成功的真正秘訣,也是最重要的條件,就在於堅持這條道路的核心力量中國共産黨。首先,中國共産黨對中國發展道路具有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中國共産黨從建黨起,就以實現中國的獨立富強、民主自由為奮鬥目標。經過近一個世紀的探索和奮鬥,開闢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中國共産黨人的每一步行動都和這條道路的遠大目標緊緊相連。其次,中國共産黨站在時代前沿,謀劃長遠全局。國際人士對中共的戰略規劃能力給予高度讚許:“中國共産黨一旦制定了明確的目標,就能為實現這些目標調動一切可利用的資源。”他們意識到,儘管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戰略智庫,但是在戰略規劃方面已經落後於中國。最後,中國共産黨的決策層不僅目光長遠,而且能夠制定切實的發展戰略並付諸實施。西方決策過程被各種利益集團和選票政治所綁架,在體制轉型和危機應對領域受到很大限制。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的決策效率更高,執行力更強。

中國共産黨與世界上其他政黨相比的另一個巨大優勢,就是它具有完整的理論體系,並在實踐中不斷地檢驗和創新這個理論體系。根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中國共産黨能夠突破種種束縛,大膽開闢歷史上所沒有的道路,也能及時發現失誤並加以糾正。“北京共識”提出者雷默認為,中國模式的關鍵在於創新,中國問題的解決依賴於在幾乎所有方面的創新。許多中國問題專家紛紛指出:“中國共産黨擁有非常強大的理論支撐”,“它能夠如此有效地領導這個國家,其重要原因就是理論創新”。這種理論的創新性,使“中國共産黨的每一次改革都具有深刻的時代特徵”,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有光明的未來”。

中國政治體制的有效性和優越性,還在於這是一種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可以説,中國的政治體制在動員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方面超過世界上任何國家。中國共産黨在歷史上就與人民群眾保持着天然的聯絡。改革開放以來,這種聯絡更體現為人民享有空前的自由度和參與度,幾乎所有的重大改革和發展路徑都是首先來自人民群眾的實踐創造。最近10年來,中國的輿論監督機制、民眾參與機制、決策民主化與科學化機制、多黨合作機制、各部門間及地區間協調機制等,都有了長足的發展。這種政治制度把各方面積極性調動起來,同時也吸收代表各種不同利益的觀點和建議,從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決策失誤和資源浪費。這就是30多年來,中國在總體上沒有發生戰略失誤的根本原因。許多國際政治觀察家認為:“實踐證明這是一個有效的政治制度。”

中國共産黨有能力消除腐敗。不可否認,中國存在着事實上的分配不公、貧富分化和官員腐敗等消極現象。但這些現象與中國社會的整體進步相比,只是支流;與其他新興國家相比,中國懲治腐敗的力度更強、更有效。更重要的是,中國共産黨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它不能容忍腐敗現象在黨和國家體制中合法存在,一旦被揭露就會受到黨紀國法的嚴厲懲治。預防和遏制腐敗的體制機制正在全面系統地建立起來,黨內的、人民的和輿論的監督機制正在完善並有效運轉。許多深入觀察中國社會的外國學者注意到,中國發生的許多群體性事件很少是直接針對政治制度的,而是要求共産黨懲治某些地方和部門的腐敗官員。這些外國學者的結論是:中國人民願意和中國共産黨一起克服腐敗,因為他們相信共産黨在根本上是為他們謀利益的。

三、堅持和平發展

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打破了“國強必霸”的傳統邏輯。西方戰略界根據西方霸權興衰的歷史慣性,把中國強盛的結果歸結為另一個霸權國家的崛起,而新老霸權之間必然爆發衝突。他們不了解,中國道路的成功恰恰就在於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而不走歐洲列強依賴殖民掠奪崛起的老路,不走二戰前德國、日本為挑戰霸權而發動世界大戰的老路,不走美國“居高臨下”隨意干涉、顛覆別國政權和制度的超級大國老路,也不走前蘇聯為了“輸出革命”追求軍事優勢而耗盡國力的老路。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就是要主動參與並融入現存國際體系,不以濫用武力來解決各種爭端和糾紛,摒棄以大欺小、以強凌弱的舊大國行為模式,同各國構建和拓寬共同利益。

“和平發展”不是漂亮的辭藻,而是中國核心價值和核心利益的真實體現。從20世紀80年代起,鄧小平就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主題。中國和平發展的不懈追求是,對內求發展、求和諧,對外求合作、求和平。這已經上升為中國的國家意志,轉化為國家發展戰略和大政方針,落實在中國發展進程的廣泛實踐中。中國多次向世界宣示,中國在堅持自己和平發展的同時,致力於維護世界和平,積極促進各國共同繁榮發展。

各國有識之士越來越認同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他們從各個角度證明“中國從來就不是一個侵略性的國家”,“中國從來沒有進行海外殖民”,“中國文化中包含着和諧的寶貴理念”,“中國運用軟實力推動世界朝多極化方向發展”,“中國參與國際事務,能夠更好地維護世界穩定和諧”。此類肯定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的國際輿論,代表着一種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中國道路不會一帆風順,它將長期面對各種挑戰和危機,包括某些大國的“圍堵戰略”和西方輿論的懷疑猜忌。即使如此,中國仍將百折不撓地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中國同大國小國、富國窮國、強國弱國,都是共同利益大於利益衝突,戰略合作大於戰略對抗。世界需要中國,中國也需要世界。

四、中國道路豐富了世界發展模式的多樣性

中國道路的成功,並不意味着這條道路是完美無缺的,它同樣存在着種种先天和後天的不足,其發展進程必然會有曲折。它的先天不足,在於中國的封建主義歷史包袱沉重,國家規模大且發展極不平衡,任何過激、過快的變革都可能超出結構的承受力。它的後天不足,在於結構轉型和利益調整的複雜性世所罕見,經濟超常發展帶來的社會矛盾往往需要較長的時間來消化。而內外矛盾的交織,使許多制度安排不能不受制於地緣政治和戰略環境的變化。然而,這些制約並不能掩蓋中國道路的歷史性跨越。

回顧歷史,我們發現主要西方國家大都用了150年到200年時間才完成其制度的現代化。英國1688年“光榮革命”後建立君主立憲制,到1928年基本實現普選,用了大約兩個半世紀的時間。法國從1789年推翻絕對君主制,到1958年第五共和國的建立,也用了超過一個半世紀的時間。美國從1776年發表獨立宣言、1787年制訂聯邦憲法,經過南北戰爭,到20世紀30年代羅斯福新政,其政治制度的現代化也用了150多年時間。中國現代化從新中國成立算起,只有60多年,改革開放後才真正走上一條成功的現代化道路。我們完全有理由堅信,中國可以用比西方時間更短、社會成本更低的方式來實現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本網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央視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央視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佈/發表。已經本網(臺)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央視網",違者本網將依法 追究責任

參與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自動登錄 登錄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發表評論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