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搜索

堅定不移走科學發展道路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鮮明主題

作者:秋石     來源:《求是》  期號:2012年第18期

發佈時間:2012年11月03日 16:30

分享
分享
收藏

喜迎十八大

央視網特別報道

這十年,是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十年,是人民生活明顯改善的十年。央視網推出喜迎十八大專題報道。 [詳細]

寄語十八大

央視網十八大報道特別呈現

美好的未來由黨和人民共同書寫,在這裡,請寫下你對十八大的寄語。央視網《寄語十八大》開欄。 [詳細]

胡錦濤總書記7月23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的重要講話,系統總結黨的十六大以來的偉大實踐,深刻指出:我們之所以能取得歷史性成就和進步,最重要的就是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勇於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形成和貫徹了科學發展觀,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指導。科學發展,是十六大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鮮明主題,是十年來取得輝煌成就和歷史性進步的根本所在,是繼續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理論創新的最新成果

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是黨的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標誌性的理論創新成果。

新的實踐呼喚新的理論。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一個人口多、底子薄的東方大國創造了世界發展史上的奇跡,在短短30多年時間裏走過了一些西方國家一兩百年才走完的歷程,給當代中國帶來了歷史性巨變,使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時代進步潮流,迎來民族復興的光明前景。同時,快速發展、急劇變革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積累了大量矛盾和問題,主要是收入分配差距擴大、城鄉發展差距拉大、區域發展不平衡、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資源環境壓力加大等。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抓住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如何避免傳統現代化路徑帶來的貧富分化、矛盾激化、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等彎路,如何突破後發國家現代化過程中“中等收入陷阱”等發展困境,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化道路,成為我們黨治國理政面臨的重大問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科學發展觀應運而生。

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回答了我國發展實踐提出的關係全局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科學發展觀與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思想一脈相承,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特別是深刻分析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呈現出的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徵,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來的。科學發展觀以深刻總結過去發展的成功經驗為基礎,沒有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發展成就,就不可能提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問題;同時,科學發展觀又是從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實際出發,科學分析我國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新機遇新挑戰,全面認識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深刻把握我國發展面臨的新課題新矛盾,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著眼于把握髮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提出來的。科學發展觀在我們黨探索和回答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基礎上,進一步回答了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在我國發展目的、發展戰略、發展佈局、發展階段、發展動力、發展要求等重大問題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形成了涵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各個領域、各個方面的完整的思想理論和方針政策,構成了一個完備而又開放的理論體系,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貢獻了最新成果。

科學發展觀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的發展觀。首先,實現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更好更快的發展,是社會主義的生命力、優越性所在。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就是要追求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的發展、又好又快的發展。其次,社會主義發展的根本目的,是滿足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就是要從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努力創造人人平等發展的社會環境,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發展。其三,社會主義的發展是在生産力和生産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中實現的,經濟發展是基礎,政治發展、文化發展和社會發展又反過來給經濟發展以巨大影響;離開政治、文化和社會的發展,單純追求經濟增長,不僅會背離社會主義發展的目的,而且經濟最終也搞不上去。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就是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以及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産關係與生産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相協調,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發展目標。其四,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和我國的政治制度,在集中力量、統籌安排、宏觀調控等方面有著巨大優勢。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就是要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特點和優勢,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關係,認真考慮和對待各方面發展需要,正確反映和兼顧各方面利益要求,充分調動全社會的發展積極性,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總之,科學發展觀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長期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二、科學發展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主旋律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緊緊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戰勝一系列嚴峻挑戰,奮力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進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科學發展觀深入人心。全黨集中開展的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取得明顯成效,全黨全社會對科學發展觀的思想認同、政治認同、情感認同日益提升,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堅定性不斷增強。從“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重視“總量”到強調“人均”,從追求“GDP”到追求“幸福感”,從“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係,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全黨全社會著力轉變不適應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思想觀念,著力解決影響和制約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更新發展理念,調整發展思路,破解發展難題,致力於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實現各方面事業有機統一、社會成員團結和睦的和諧發展,實現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發展維護世界和平的和平發展。

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我們始終堅持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防止出現大的起落,作為促進科學發展的首要目標。十六大以來的10年,我國經濟總量從12萬億元增加到47萬億元,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增長,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許多經濟部門的産出和基礎設施的規模穩居世界首位,是改革開放以來增長速度快、持續時間長、平穩程度高的最好時期之一。特別是經受住了百年不遇的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在西方經濟深陷困境、全球經濟普遍疲軟的情況下,我國經濟率先回升向好。我們正確把握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努力提高調控的有效性;抓住關鍵,突出重點,努力提高調控的針對性;區別對待,有保有壓,努力提高調控的靈活性,宏觀調控在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中顯示出巨大威力。

“三農”工作取得歷史性進步。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始終是關係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問題,做好“三農”工作對於推動科學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十六大以來的10年,我們堅持把加強農業作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和宏觀調控的重點,在制度、政策和投入方面採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取消農業稅,終結了農民種田交稅的歷史,建立農業補貼制度,大幅度增加農業投入,糧食産量實現了歷史罕見的“八連增”,其他主要農産品也全面增産。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吃穿住用等有了很大改善,日子越過越好,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顯著改善,特別是2010年以來,出現了城鄉收入差距縮小的可喜跡象。實施科教興農戰略,農業結構不斷優化,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穩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不斷增強。生態建設力度明顯加大,森林資源和林業經濟快速增長。深化農村綜合改革,著力健全農村發展的體制機制。協調推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我國城鎮人口超過50%,社會結構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明顯進展。實現科學發展,關鍵要在轉變發展方式、提高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十六大以來的10年,我們堅持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推動科學發展的主要突破口,努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致力於形成強大的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從根本上提高國家科技經濟競爭力。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和現代服務業,推動産業結構優化升級,著力形成以高新技術産業為先導、基礎産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現代産業體系。深入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完善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政策體系,頒布實施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制定實施新十年農村扶貧開發綱要,制定實施興邊富民行動規劃,區域發展呈現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局面。堅持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大力加強節能減排工作,大力淘汰落後産能,努力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著力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經濟社會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科學發展的實質,就是要把發展的成果體現在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上。大力推進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是十六大以來我國發展的突出特點之一。我們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在全國城鄉全面實行真正免費的義務教育,頒布實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我們堅持用新的理念推動文化發展繁榮,全面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産業,建設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施重大文化産業項目帶動戰略,文化發展創新的活力全面迸發。我們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健全城鄉就業服務體系,加強就業培訓和創業服務,保證了我國就業總量持續穩步增長。我們加快完善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五項社會保險制度基本建立並逐步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為重點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基本形成,各項社會保障覆蓋範圍不斷擴大,保障水平穩步提高,實現了從傳統的家庭保障、計劃經濟時期的單位保障到今天社會保障的歷史性跨越。我們全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進行了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初步實現了城鄉居民醫療保障全覆蓋,基本建成了覆蓋城鄉、功能比較完善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應急醫療救治體系。

經濟社會發展內生動力更加強勁。改革開放是推動科學發展的永恒動力。10年來,我們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不動搖,堅持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各個環節,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加快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步伐,著力推進各方面體制機制創新,一個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正在形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和體制保障。

總之,十六大以來我國發展最鮮明的特點,就是科學發展成為當代中國的主題,成為我國發展進步的主旋律。這深刻改變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貌,有力增強了黨和國家發展新優勢,打開了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廣闊空間。

三、更加自覺地走科學發展之路

胡錦濤總書記在7月23日重要講話中指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仍然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面臨著一系列極具挑戰性的矛盾和困難,我們必須以更加堅定的決心、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完善的制度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真正把科學發展觀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強大力量。

切實把“十二五”規劃確定的主題主線落到實處。“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十二五”規劃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體現了全黨全國人民的共同意志,是時代的要求,是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全黨同志一定要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堅決執行中央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決策部署,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扎紮實實抓好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等戰略任務的貫徹落實,著力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新活力,推動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不斷增強長期發展後勁,確保科學發展取得新的顯著進步,確保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

切實處理好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些重大關係。實踐經驗表明,推動科學發展,一要處理好抓住發展機遇和創新發展理念、發展模式的關係。當今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全球經濟結構深度調整,主要國家紛紛出臺政策措施搶佔未來發展的制高點,這給我國發展既帶來機遇又帶來挑戰。綜合判斷國際國內形勢,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必須把抓住和用好發展機遇同創新發展理念、發展模式有機結合起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幅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資源利用能力,努力實現又好又快發展。二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市場作用和政府調控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市場作用多一些還是政府作用多一些,需要根據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相機抉擇。關鍵是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不斷完善體制機制,從制度上保證市場機制和宏觀調控有機結合,實現社會資源優化配置。三要處理好經濟發展和收入分配的關係。合理配置生産和分配環節的資源,是經濟良性循環的重要條件。必須在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前提下,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下決心、下功夫調整收入分配關係,促進分配公平,讓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四要處理好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關係。我國經濟與國際經濟的互動和依存在不斷加強,要求我們樹立全球視野,進行雙向思維,提高在全球範圍內優化資源配置的能力,善於從國際國內條件的相互轉化中抓住發展機遇,從國際國內資源的優勢互補中創造發展條件,真正做到內外兼顧、互利共贏。

切實把握好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些重大問題。實踐經驗表明,推動科學發展,一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和首要任務。必須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需要出發,積極增加生産,擴大有效供給,推動經濟向自主增長轉變。同時也要考慮到,我國很多産業産能已經很大,有的甚至嚴重過剩,必須把擴大內需的重點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發展服務業、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來。二要牢牢把握髮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實體經濟是社會財富和綜合國力的基礎,也是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質基礎。脫離實體經濟、過度炒作資産不僅會影響實體經濟發展、擴大社會貧富差距,而且會增加經濟金融風險和社會風險。必須高度重視實體經濟發展,人才和資金等要更多投向實體經濟,政策措施要更加有助於發展實體經濟,收入分配要更多向勞動傾斜。三要牢牢把握加快改革創新這一強大動力。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諸多矛盾和問題,都必須依靠深化改革、推進科技創新。必須加強改革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抓住時機儘快在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同時加快完善有利於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和政策環境,使經濟發展更多建立在科技進步和創新的基礎之上。四要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這一根本目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擴大消費的必然要求。必須切實辦好涉及民生的大事要事,著力解決民生領域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提高發展的包容性,創造人人享有平等發展機會的條件。

全黨同志必須牢記,我國過去30多年的快速發展靠的是改革開放,推動未來科學發展也必須堅定不移依靠改革開放。我們一定要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堅持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各個環節,更加自覺、更加堅定地推進改革開放,著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奮力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

(原載于2012年第18期《求是》雜誌)

本網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央視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央視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佈/發表。已經本網(臺)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央視網",違者本網將依法 追究責任

參與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自動登錄 登錄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發表評論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