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搜索

堅定不移地把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繼續推向前進

作者: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課題組    來源:《求是》  期號:2007年第22期

發佈時間:2012年11月01日 17:42

分享
分享
收藏

喜迎十八大

央視網特別報道

這十年,是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十年,是人民生活明顯改善的十年。央視網推出喜迎十八大專題報道。 [詳細]

寄語十八大

央視網十八大報道特別呈現

美好的未來由黨和人民共同書寫,在這裡,請寫下你對十八大的寄語。央視網《寄語十八大》開欄。 [詳細]

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所作的報告,深刻闡述了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和寶貴經驗,為我們堅定不移地把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繼續推向前進指明了方向。學習貫徹十七大精神,就要深刻認識改革開放的歷史地位、偉大意義,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方向,堅定改革的決心和信心,不斷開創改革開放的新局面。

一、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

1978年,面對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難局面,中國共産黨召開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曾經把改革稱為“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是“決定中國命運的一招”。其目的正如胡錦濤同志在報告中指出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生産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就是要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要在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中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近30年來,經過中國共産黨人和中國人民的艱辛探索和創新實踐,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走向復興的壯麗史詩,神州大地處處生機盎然。

改革開放使中國人民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改革開放造福了中國人民,實現了由“站起來了”向“富起來了”的歷史性轉變。物質生活總體小康,城鄉居民收入較大增加,家庭財産普遍增多,消費結構不斷優化,衣食住行用水平不斷提高,公共服務明顯增強;政治權利得到有效保障,人民政治生活更加民主自由,基層民主活力增強;文化生活豐富多彩,人民選擇消費的文化産品和樣式日漸增多,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人際關係融洽和睦,黨群、幹群、不同群體和民族關係更加和諧,全國各族人民團結更加緊密;道德文明普遍提升,社會主義榮辱觀貫徹落實,新的良好的社會風尚正在形成。中國人民更加自信自強,更加富有朝氣,更加憧憬燦爛美好的明天。

改革開放推動了社會主義中國的大發展、大繁榮。正是改革開放使我國實現了由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歷史性轉變,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變,實現了從貧窮落後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轉變。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領域到其他各個領域,全面改革的進程勢不可擋;從沿海到沿江沿邊,從東部到中西部,對外開放的大門毅然打開。中華民族以海納百川的胸襟,兼收並蓄世界各國文明,大踏步趕上時代發展的潮流,一個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綜合國力大幅提升,輝煌成就舉世矚目。到2006年底,我國經濟總量世界第四,進出口貿易額世界第三,外匯儲備世界第一,人均國民收入步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神州”飛天圓夢、三峽大壩竣工、青藏鐵路通車……一項項重大建設舉世稱頌。社會主義中國與世界的聯絡日益緊密。改革開放促使我國更深地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之中,使當代中國同世界的關係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近30年,是我國綜合國力大幅度躍升、人民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是我國社會長期保持安定團結、政通人和的時期,是我國國際影響顯著擴大、民族凝聚力極大增強的時期。

改革開放使中國共産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改革開放造就了中國共産黨人更加開闊的胸襟和眼光,更加強健的肌體和活力,更加高超的執政能力和領導藝術。改革開放使中國共産黨堅持從世情、國情、黨情出發,準確把握黨的歷史方位,深刻吸取世界上一些政黨興衰成敗的經驗教訓,大力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和先進性建設,堅定不移地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以改革的精神加強和完善自我,實現了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鬥的黨,到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並長期執政的黨的轉變,從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到在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的轉變,黨的凝聚力、創造力、戰鬥力不斷增強,逐步樹立起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求真務實、改革創新,艱苦奮鬥、清正廉潔,富有活力、團結和諧的良好形象。

二、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

胡錦濤同志在報告中指出:“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在改革開放中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奮鬥目標。近30年的輝煌成就雄辯地證明,改革開放是中國走向繁榮富強的必由之路。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不懈努力,我國從生産力到生産關係、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都發生了深刻而重大的變化,但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在十七大報告中,胡錦濤同志進一步為我們描繪了到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藍圖。我們只有通過改革開放,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才能逐步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宏偉目標。

在改革開放中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呈現出一些階段性特徵,比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同時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改革攻堅面臨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發展、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紮實推進,同時民主法制建設與擴大人民民主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政治體制改革需要繼續深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更加繁榮,同時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趨旺盛,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對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會活力顯著增強,同時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形式、社會利益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社會建設和管理面臨諸多新課題等等。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我們只有通過改革不斷完善自己,用改革的辦法解決阻礙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性、機制性問題,努力形成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相適應的比較成熟、比較定型的制度,才能保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機和活力。

在改革開放中促進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共産黨宣言》發表近160年來的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只有與本國國情相結合、與時代發展同進步、與人民群眾同命運,才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感召力。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我們黨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起來,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同堅持改革開放結合起來,把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發展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同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結合起來,不斷探索和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改革開放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豐富的實踐源泉,有力地推動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與時俱進。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昭示我們:必須永遠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勇於變革、勇於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在實踐中讓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放射出更加燦爛的真理光芒。

三、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繼續深化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作為一場新的偉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風順,不可能一蹴而就。繼續推進改革開放,就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促進社會全面進步。

要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和改革措施的協調性。增強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和改革措施的協調性,是我們黨適應時代發展新要求和人民群眾新期盼的必然選擇,是黨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重要表現,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經濟結構不合理,經濟增長方式粗放,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經濟社會發展同資源、環境矛盾加劇,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社會事業發展滯後等問題。面對這些錯綜複雜的問題,改革的難度越來越大,涉及的面越來越寬,牽扯的利益矛盾越來越複雜,群眾要求共享改革成果的期望越來越強烈,對各項改革措施協調配套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要求改革的決策者具有科學思維,善於系統分析,作出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決策。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和改革措施的協調性是緊密相連的。我們的改革是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整體格局進行思考和展開的。其中既包括經濟基礎的某些方面,又包括上層建築的某些環節,既包括經濟體制又包括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的體制,這就要求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宏觀改革與微觀改革,城市改革與農村改革相互照應、相互銜接,形成合力。因此,在改革攻堅中,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統籌兼顧、全面謀劃,建立科學化和民主化的決策機制,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

要著力構建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著眼于科學發展,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進與科學發展觀相適應的體制改革與創新。通過深化改革,建立起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體制機制,推動創新型國家戰略的實施;建立起優化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體制機制,促進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提高;建立起統籌城鄉發展的體制機制,積極推進新農村建設,從根本上改變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發展滯後的局面;建立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機制,增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建立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優化國土開發格局;建立起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的體制機制,不斷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建立健全財稅、金融體制,不斷完善宏觀調控體系等等。總之,通過推進和深化改革,要不斷深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用改革的辦法解決經濟發展的體制性、機制性問題,為科學發展構築強有力的體制機制保障。

要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以及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我國與世界經濟的相互聯絡和影響日益加深,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聯絡日益緊密。胡錦濤同志在報告中指出,要“拓展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我們要深刻領會胡錦濤同志關於對外開放的重要論述,正確理解新的歷史條件下對外開放的科學內涵,不斷提升開放層次,推動對外開放上新臺階。要建立開放型經濟體系,把“引進來”與“走出去”結合起來,堅持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擴大開放領域、優化開放結構、提高開放質量,形成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要優化對外開放格局,深化沿海開放,加快內地開放,提升沿邊開放,實現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要切實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優化進出口結構,立足以質取勝,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創新利用外資方式,優化利用外資結構,發揮利用外資在推動自主創新、産業升級、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的積極作用。要創新對外投資與合作方式,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鼓勵企業“走出去”,支持企業在研發、生産、銷售等方面開展國際化經營,加快培育我國的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品牌。在擴大對外開放中,要積極開展國際能源資源互利合作,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加強雙邊多邊經貿合作,採取綜合措施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注意防範國際經濟風險,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要堅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係的結合點。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也是深化改革開放的根本要求。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改革開放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使經濟發展成果更多體現到改善民生上。注重優先發展教育,加大財政對教育的投入,規範教育收費,扶持貧困地區、民族地區教育,保障經濟困難家庭、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強政府引導,完善市場就業機制,擴大就業規模,改善就業結構;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産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係,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堅持預防為主、以農村為重點、中西醫並重,實行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藥分開、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開,強化政府責任和投入,完善國民健康政策,鼓勵社會參與,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藥品供應保障體系,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完善社會管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努力形成社會和諧人人有責、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生動局面,切實做到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促進社會和諧。

本網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央視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央視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佈/發表。已經本網(臺)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央視網",違者本網將依法 追究責任

參與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自動登錄 登錄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發表評論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