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人民日報
深入學習和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要求我們深入把握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意義、主要任務和基本要求。 [詳細]
新聞聯播
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不可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詳細]
《求是》雜誌
把城鎮化最大潛力和改革最大紅利結合起來,中國經濟就有長久持續的動力。 [詳細]
胡錦濤總書記7月23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綜合分析當前國內外形勢,我們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也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能否牢牢把握機遇、沉著應對挑戰,關鍵取決於我們的思想認識,取決於我們的工作力度,取決於我們推進改革發展的步伐。學習領會這一重要論斷,要求我們全面審視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發展大勢,全面把握我國發展新要求和人民群眾新期待,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凝聚力量,攻堅克難,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信心百倍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
一、我國的發展正方興未艾
我國是擁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創造了世界發展史上的奇跡,使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時代進步潮流,迎來民族復興的光明前景。30多年的實踐無可辯駁地證明:社會主義中國走出了一條成功的發展道路。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速持續回落,引發國內外廣泛關注和議論,“中國經濟見頂論”、“中國經濟崩潰論”等唱衰中國的論調抬頭。對當前經濟形勢究竟應該怎麼看,這關係對中國未來走向的總體判斷。
應當看到,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當今世界,和平、發展、合作仍是時代潮流,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世界經濟政治格局出現新變化,科技創新孕育新突破,國際環境總體上有利於我國和平發展。從國內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人均國民收入穩步增加,經濟結構轉型加快,市場需求潛力巨大,資金供給充裕,科技和教育整體水平提升,勞動力素質改善,基礎設施日益完善,體制活力顯著增強,政府宏觀調控和應對複雜局面能力明顯提高,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健全,社會大局保持穩定,我們完全有條件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綜合國力再上新臺階。當前的經濟減速,一方面是我們為加快轉變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防止通貨膨脹而主動調控的結果;另一方面是國際金融危機、歐債危機深層次影響顯現,全球經濟低迷、外需明顯減弱的結果。這改變不了我國發展的基本態勢,中國經濟增長仍在全球“一枝獨秀”,“見頂論”沒有根據,“崩潰論”更是危言聳聽。今年5月份以來,我國集中出臺了一系列穩增長的政策措施,經濟增速趨於穩定,並且繼續出現積極變化,我們有信心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將為我國發展拓展巨大空間。我國經濟發展中的問題主要是結構性問題。從需求結構看,主要是內需與外需、投資與消費失衡,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國際市場,投資率偏高,消費率偏低;從産業結構看,主要是三次産業發展不協調,農業基礎薄弱,工業大而不強,服務業發展滯後,部分行業産能過剩;從城鄉和區域結構看,主要是城鎮化發展滯後,中西部地區發展滯後,城鄉和區域之間生活條件和基本公共服務差距較大;從要素投入結構看,主要是資源消耗偏高,環境壓力加大,資源環境約束日益突出。我國已進入只有調整經濟結構才能促進持續發展的關鍵時期。用發展的眼光辯證看待存在的問題就會發現,問題意味著機遇,差距就是潛力。解決上述問題,要求我們著力構建擴大內需長效機制,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提升製造業核心競爭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加快發展服務業,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産業協同帶動轉變;統籌城鄉發展,促進區域良性互動、協調發展;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發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深入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總之,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解決國內發展深層次矛盾的根本舉措,也將為我國經濟開拓新的發展空間。
巨大的國內需求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長期支撐。國際經驗表明,大國經濟增長主要靠內需拉動,而我國內需佔總需求的比重在各大國中是最低的。我國人口多、幅員廣,國內市場總體規模理應位居世界前列,但長期以來內需不足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不足的問題很突出。因此,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和首要任務,是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戰略支點。擴大內需需要做很多工作,如大力發展服務業和中小企業,增加就業創業機會;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著力提高城鄉中低收入群體收入,增強居民消費能力;增加政府支出用於改善民生和社會事業比重,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費預期;加強市場流通體系建設,發展新型消費業態,拓展新興服務消費,改善消費環境,保護消費者權益,促進消費結構升級;合理引導消費行為,發展節能環保型消費品,倡導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文明、節約、綠色、低碳消費模式,等等。顯而易見的是,做好這些工作本身就是發展,同時又為新的更大發展創造條件。
城鎮化蘊含著我國最大的內需潛力。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是我國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工業化是主導,農業現代化是基礎,城鎮化則具有不可替代的融合作用,能夠一舉托兩頭,促進工農和城鄉協調發展。2011年,我國城鎮化率剛剛突破50%,不僅低於發達國家近80%的平均水平,低於一些與我國發展階段相近的發展中國家60%左右的平均水平,也低於世界52%的平均水平。我國城鎮化快速發展還能持續相當長時間,到2030年,城鎮化率將達到65%左右,城鎮將新增3億多人口,這將為擴大消費和投資需求提供強大、持久的動力。農民轉為市民意味著消費觀念的更新和消費結構的升級,意味著巨大消費潛力的釋放。據測算,一個農民真正成為城市居民,其收入和消費至少增加3倍以上。另據研究,每增加一個城鎮人口,可以帶動至少10萬元固定資産投資,包括城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和房地産開發等,從而有效拉動投資需求。此外,城鎮化中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還意味著勞動生産率的提高,意味著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提升;城鎮化需要通過産業發展促進就業和創業,進而促進工業化深入發展;伴隨農村人口轉移,農業規模化經營成為可能,有利於農業科技的應用與推廣,進而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城鎮化所帶來的這種綜合效應,將成為驅動我國經濟發展持久不衰的強勁動力。
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在科學發展觀指引下,我國的發展正方興未艾。
本網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央視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央視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佈/發表。已經本網(臺)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央視網",違者本網將依法 追究責任
我們預計到2015年,將大慶建成東北地區文化強市;力爭2020年,建成中國石油文化之都;2050年左右,建成國際石油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