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晚9點後不作業,“減量提質”才是關鍵

特約評論員胡欣紅

123

  近日,《浙江省中小學生減負工作實施方案(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公佈了33條減負方案。其中擬規定小學生晚9點、初中生晚10點可經家長確認拒絕完成剩餘作業,引發了輿論熱議,並一度衝到熱搜榜前列,短時間內就超過了一億人次的閱讀量。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研究表明,對於處在生長髮育關鍵期的中小學生,睡眠不足直接關係著身體健康。生長激素是影響孩子身高的重要因素,晚上9點之後,其分泌量處於高峰期,甚至可以達到白天的5-7倍,而早上6點前後的一兩個小時,生長激素也有一個分泌小高峰。因此,長期睡眠不足會導致孩子生長髮育遲緩,嚴重影響孩子的身高體質。不僅如此,還會對孩子學習記憶功能造成不可逆的損傷,表現為記憶力、運算能力、思維敏捷度的下降,精神不集中、容易開小差,進而對成績産生負面影響。

  然而,現實中我們的孩子卻經常處於嚴重睡眠不足之中,而過多的作業則是導致晚睡的罪魁禍首。根據調查報告顯示,我國中小學生平均每天寫作業達3小時,是全球均數的2倍,普遍睡眠不足7小時,甚至有將近10%的學生要做作業到夜裏12點以後。為增進學生身心健康,教育部在《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中明確規定,要科學合理安排學校作息時間,確保學生課間和必要的課後自由活動時間,整體規劃並控制各學科課後作業量。家校配合保證每天小學生10小時、初中生9小時睡眠時間。而浙江的減負方案正是對此規定的進一步細化和落實。

  如何在不影響孩子完成學習任務的前提下,確保小學生晚上9點前,中學生晚上10點前能夠與作業説再見?如何既能保證孩子身心健康,又能消除家長“減負之後的焦慮”?“減量提質”是這一改革成敗的關鍵。作業之所以成為負擔,往往是因為“質”不夠“量”來補的後遺症。“減量”之後,如何“提質”,大有文章可做。如果做不到“釜底抽薪”,那恐怕就會陷入“揚湯止沸”的尷尬境地。

  因此,我們必須巧做“加減法”,實現適量優質。所謂減法,是指秉承精選精練、合理適量的基本原則,避免“題海戰術”,尤其要減去那些機械性、重復性的僵化作業,減少簡單記憶、機械重復的練習,精心選擇與學生基礎相適應的、重在遷移運用的作業。同時,學校應該根據學生差異實施分層作業。

  所謂加法,則是在減去書面作業的基礎上,增加一些吸引學生的實踐性、活動性的非強制性“素質作業”,諸如:家庭勞動、體育鍛鍊、課外閱讀、組織活動、思維訓練、文藝鑒賞……不要求學生每天都完成,老師可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佈置,學生亦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進行選擇。

  事實上,即便是書面作業也完全可以有效“變臉”。在教學實踐中就有不少老師在佈置作業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比如,在學長度知識時,孩子們對量書本與課桌的長度沒有什麼新鮮感,有老師就佈置學生去量爸爸媽媽的“三圍”;某老師讓學生學習東南西北方位知識時,要求每名學生畫出家中最喜歡房間的平面圖;某初一數學老師講概率時便在乒乓球上標注記號,模擬彩票中獎的形式,觀察每個數字被選中的機會……這些探索,頗具創意,不無借鑒意義。(特約評論員 胡欣紅)

網友立場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