爛蘋果榨出的“高檔”果汁,監管的官宣怎麼還不來……

央視網評論員拙言

  近日,有多家媒體報道,有知名果汁企業青島海升果業用腐爛的落地蘋果榨果汁。據了解,該企業目前已經全面停産,青島工廠總經理被免職,企業及相關人員目前正在接受有關部門調查,一些電商超市已經紛紛下架該公司相關産品。然而,事件持續發酵已近一週,當地食藥監部門至今尚未給出最終調查結果,不禁讓人心生疑問。

  很多事情上,我們期待慢工出細活,然而唯獨在監管上,慢卻並不是一種追求的境界,慢意味著遲鈍和滯後,更是失職和不敢擔當的表現。唯快不破才是監管最應該拿出手的武功,而這個快,不僅應該體現在反應快上,還體現在調查快、追責快上。

  一問,“行業潛規則”到底是痼疾難除還是死灰復燃?相關行業的監管者們應該給老百姓一個徹底的、安心的交待。

  搜索相關資料發現,腐爛水果加工成果汁的“行業潛規則”早在2013年就被媒體大面積曝光,而涉事企業也是當時清一色的“知名”企業,有些企業至今仍是百姓熟知的果汁名牌,更有意思的是,在這些企業當中,也有一家名字中含有“海升”字樣的果汁企業。這兩家企業的“撞名”到底是巧合還是聯姻,我們不得而知。但是腐爛水果加工成果汁這樣的行業舊聞如今又成新聞,相關職能部門的監管者們還覺得是巧合嗎?

  持續多年的果汁加工業裏的潛規則,以及潛規則的盛行,無論是謠言還是事實,相關行業、相關部門的監管者都應該站出來釋疑解惑。

  二問,爛水果是怎麼流入果汁企業的生産線的?監管者們應該拿出切實的手段追本窮源。

  據説,水果經營圈有一句行話,叫“水果不爛,地球不轉”。通俗講就是:只要賣水果,就肯定有爛的。那麼爛水果都去了哪?誰在監督和管理爛水果的最終流向?具體到此事件中,對於大張旗鼓地收購腐爛蘋果的青島海升,若不是記者暗訪,當地食藥監部門和市場管理部門一點兒都不知情嗎?

  治標還須治本。若讓果汁企業生産出合格的果汁産品,必須讓原料有保障,必須切斷給果汁企業供應爛水果的源頭黑手。

  三問,爛水果加工成果汁,監管為何總是跑在記者之後?作為監管者,嗅覺失靈是病,得治。

  五年前的爛水果加工果汁事件,是記者跑在了監管前面,這一次,又是通過記者暗訪才引出事件真相。涉事企業在官方微信平臺發佈的聲明中,承認原料質量問題確為事實,並表示存在管理漏洞和僥倖心理。企業的這種管理漏洞和僥倖心理,監管者難逃其咎。食品安全警鐘不斷,更要求監管者不能有喘口氣和歇歇腳的僥倖心理。

  逐利是企業的天性,而要扼制資本的貪婪,最終要靠嚴謹的制度管理,也因此,食品安全最終不能依賴企業的良心,而是要靠監管的全速、全面、全程的運轉。監管不能總是做後知後覺的馬後炮,更不能滿足於做“清道夫”。無論是事前事中事後的監管,缺一不可,更重要的是,監管必須首先要做好“守門人”,只有把風險控制在萌芽狀態,才能避免拓展為行業潛規則,從而使監管部門擺脫被動的局面。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必須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守好食品安全的底線,唯有堅持源頭嚴防、過程嚴管、風險嚴控,才能把好從農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線。每一次食品安全醜聞形成的熱點背後,都是百姓對某一産品甚至是整個行業的寒心和質疑,更有對監管不力的痛心。讓百姓喝上放心、安心的名如其實的果汁,小到這次個案事件所在地區,大到相關行業的監管者不能無語失聲。(央視網評論員 拙言)

網友立場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