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酒駕=犯罪,目的是什麼?

*提高違法成本,震懾、警示旁觀者
      按照當前的刑法規定,交通肇事罪一般最高判3年,情節特別惡劣的也不過7年有期徒刑,相較受害者失去的寶貴生命簡直不堪一提,更不消説“扣車”、“吊照”、“扣分”和“行政拘留15天”等警戒性措施。這樣的處罰成本,不足以震懾肇事者和警示旁觀者。同時,增設“危險駕駛罪”也顯示出我國刑法理念從以“結果犯”為主處罰向以“行為犯”為主處罰的轉變,讓“危險”的預期時刻提醒行為人,有利於刑法預防功能的發揮。[詳細]    ——張玉勝 交通運輸部公安局局長

*“嚇退”不是目的,尊重生命才是本意
      法律要嚴,並不等於懲罰就要嚴,尤其不等於刑事懲罰就要嚴,不是什麼都可以用犯罪來處罰。實際上,我們要以人為本的時候,恰恰要考慮尊重人的生命,包括醉駕的人。倒過來想,比如一個人飲酒駕車就吊銷駕照,三年之內才許再考,三年之後考了如果再次發現,終身禁駕。我們前面對他限制重一點,也避免他去犯重刑,避免他面臨死刑的危險。我們真正尊重人的生命,就不會喝了酒再去開車。[詳細]                ——李楯 清華大學教授

國外經驗能“抄襲”麼?

*美國將酒駕納入刑法,效果顯著
      1999年,中國汽車數量大約5000萬,美國超過2億;中國交通事故致死84000人,美國41500人。為什麼中國汽車數量比美國少3倍,但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卻是美國的2倍呢?據了解,美國酒後駕車屬於故意犯罪,對酒後駕車造成生命傷害以謀殺罪起訴,賣酒給司機的飯店餐廳將會承擔連帶責任。目前,在我們國家交通肇事罪屬於過失犯罪,是個“結果罪”,無法嚇住喝酒駕車和飆車的人。[詳細]                                                              ——李肖霖 知名刑辯律師

*國情不同,經驗能否完全照搬?
      我們恐怕不好和美國比。第一,美國不像我們有計劃經濟體制留給我們的城鄉分制,所以我們經常會有農用車進城,道路也不熟,交通秩序也不熟,也不熟悉城市情況;第二,美國相對我們來説,它是更有規則的,整體交通配套設施齊全。在美國開車必須規規矩矩跟在後面走,但在北京開車,你要不會搶行的話,你似乎就沒法走了。另外一點,我們不要忘了我們的車的質量也不如美國。我們有些不守規矩的報廢車也在跑,我們有私自改裝的車也在跑。還有就是人與人的相互尊重、相互禮讓。概括以上幾點,中國治理要更難一些。[詳細]                                   ——李楯 清華大學教授

除了“入刑”,我們無路可走了?

*應該把現有的法律法規用足用好
      普通老百姓對酒後駕駛的意識還沒到入罪的程度,必須了解酒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否則法律太嚴厲會産生副作用,會加大人們規避的力度,給相關部門又帶來一些新的問題。我們首先應該把現有的法律法規用足用好,如果在執法上加大力度之後,仍然避免不了酒後駕駛的現象,那才是修改法律之時,而不是一發現問題,馬上就去修改法律。[詳細]                                                                                  ——丁立民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交通管理工程系教授

*可以適度加大行政處罰力度
      我們要求行為達到比較嚴重的危害社會的程度,才規定為犯罪,醉酒駕車如果他沒有出事,沒有肇事,沒有出現事故後果,你都把他當分最來處罰,就與我們刑法關於規定犯罪的原則有點背離。實踐當中執行也往往會有困難。醉酒駕車沒有造成事故後果的,我們把他按行政違法來處罰,這個就足夠了。我們甚至在有關交通法規當中,可以把行政處罰的力度加大一點,我相信對防範醉酒駕駛的發生,這種違法行為的發生,還是會産生效果的。[詳細]                                                                                                                                ——劉明祥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

杭州斑馬線上的一幕幕慘劇、幾起連續醉酒駕車撞死多人的嚴重事故,讓危險駕駛成為去年8月全社會都在聲討的現象。也使得人們的憤怒到達了頂點,恨不得將肇事者碎屍萬段。
      重罪之下必有所懼,然而,讓司機在端起酒杯時雙手顫抖並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尊重生命、相互禮讓,在一個有規矩的社會中養成習慣才是根本。
                                                                                                    本期責編:申 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