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獨家解碼“孔子”七張臉 不見發哥只見孔子
由胡玫執導,周潤發主演的《孔子》將於1月22日全面公映。作為一部將孔子“去聖化”的電影,在這裡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立體,有個性有生活味,貼近我們的孔子。所謂“去聖乃得真孔子”,誠哉斯言!而周潤發曆盡半世滄桑的閱歷,洗盡鉛華的沉澱更是與孔子一角的要求不謀而合。最終發哥也憑藉出眾的人格魅力,爐火純青的演技將孔子一角演繹得有血有肉,做到全片“不見發哥,只見孔子”,讓人嘆服。
電影裏,孔子不僅有對弟子的言傳身教,亦有與家人的溫馨親情,面對政敵時他是不卑不亢,而對“同盟戰友”魯君則是信任有加,同時求道老子與拜會南子時更是兩種境況,不過他對黎明蒼生則是永遠心懷仁念,大愛永存心間:
孔子與其眾多門徒
1. 面對弟子:言傳身教 亦師亦友
《孔子》一片中,一眾弟子是伴隨孔子最長的,不管是早期的魯國為官,還是後期的週游列國,弟子們都追隨著孔子。孔子能夠讓這些人如宗教狂熱般的追隨左右,自然是有其原因。
首先從收留人殉小奴漆思弓,便可看出孔子對弟子的選擇的不問出身。其次通過擅長領軍作戰的冉求,驍勇生猛的子路,還有尊師好學的顏回,以及善於組織經商的子貢等可以看出孔子對弟子的教育上不求全面發展,而是因材施教,發揮其長,完全的素質教育。
此外,孔子與弟子更是亦師亦友,能聽取弟子的意見,最令人不可思議的便是片中任泉飾演的大弟子顏回諫言孔子的情景,孔子毫無怨言的聽從——這是現代教育極不可能的。孔子最大的魅力還在於其言行一致,以身作則式的言傳身教,比如時刻推行周禮,流亡路上對顏回説的“求仁得仁有何怨”,送給子路的“克己復禮,非禮勿聽、勿視、勿言、勿動”,而對冉求回國發展的問題上,孔子更是堅定的支持者,讓人喟嘆孔子的胸懷。
2. 面對家人:相濡以沫 舐犢情深
相對孔子與弟子的處理,孔子與家人則是篇幅不多,寥寥帶過,但是通過僅有的幾個“插曲”,讓我們見識到了一個良夫慈父般的孔子。雖然史書上曾有傳言孔子晚年休了妻子亓官氏,但是電影對此這沒有交代,這個也是為了凸顯出孔子有著美好的家庭在背後支撐。
片中,過了天命之年的孔子,與妻子亓官氏早已是老夫老妻。在孔子為政的過程中,妻子都是通過諸如為其研磨、日常的家庭行為等實際行動去支持,堪稱相夫教子的典範。而就是這樣看似瑣碎的細節,還原了孔子曾經在家庭生活方面的缺失和單薄。而孔子對待妻子的相敬如賓相濡以沫,對待子女的舐犢情深,以及回到家中時的“回眸一笑”,都讓人感到溫馨。而在即將出走魯國,遙想未知的前程,孔子懷抱女兒時遊移的眼神則讓人動了惻隱之心。
魯定公對孔子的才幹頗為賞識
3.面對君主:知其不可而為之
電影前半段,孔子能夠從魯國中都宰平步青雲到國相高位,均離不開魯定公的賞識與支持,同樣也是因為魯定公的冷落,使得孔子出走魯國而週游列國。
正如弟子顏回所言,孔子錯把全部理想寄託在魯君身上。因為對於魯定公而言,他只論成敗與否,而不管仁與不仁,十足的以“成敗論英雄”,最終負了孔子和蒼生。也正是孔子將全部理想寄託在明主身上,而最終的失敗更突出孔子作為一個“失敗的理想主義者”的悲劇,這也是後來幾千年中國諸多書生救國的悲劇模式。另一方面,孔子不是不知道將理想寄託在魯定公身上危險,但是他還是去做了,正是因為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尤其顯得更加悲壯。
而在孔子對待魯定公上,也領略到了孔子的君臣之道,作為臣子為其出謀劃策,掃清障礙的盡職盡責。如齊魯會盟時,孔子略施小計致使齊國劫持魯公的失敗,同時不費一兵一卒收回了本應屬於魯國的汶上三城,功莫大焉,而在這一幕中,恍然回到發哥在《賭神》結局裏的料事如神,氣定神閒,而這一切歸根結底不過是知己知彼,有備而來。此外,孔子力主的“墮三都”的計劃也是為了加強魯公的權利,削弱大夫們的勢力。
4.面對政敵:道不同不相為謀
孔子最終週游列國,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面對強大的以季孫斯為首的政敵,孔子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在孔子面對政敵時,一言以蔽之,便是“道不同不相為謀”。
而在面對政敵的過程中,發哥飾演的孔子很有層次,並非簡單的悲憤。所面對的對象則是由“一小撮”至“大集團”的,開始是公孫狃,也正是公孫狃的出現,孔子説出了“道不同不相為謀”的話,徹底的與政敵們劃清界限,這實際也是孔子政治上不成熟的表現,他太過理想主義,不懂迂迴了。而在朝堂上公然因為“人殉制度”與以季孫斯為首的“三恒”們為敵,孔子的不卑不亢的舉止,不畏權貴的態度讓人肅然起敬。從此埋下了讓其流亡的道路。而孔子在面對公孫狃時的堅守原則,面對季孫斯的不卑不亢以及在武子臺平亂時的力挽狂瀾,孔子的正人君子形象躍然而出。
5.面對老子:求師問道的畢恭畢敬
當孔子施政過程遭到前所未有的阻力,而魯定公又不給於支持,孔子是孤獨的,而這時老子出現了,這在片中用的是主觀鏡頭。面對老子的話語:“聽説你在魯國做官,幹得很好。”孔子是欣慰和欲言又止的。欣慰的是,有人理解他,欲言又止的是老子是出世的,而自己卻是入世的。
入世也是孔子的悲劇性所在,因為他的思想是超脫于當時的時代的,即便是在當下,也是非常非常高的道德準則。而作為入世的孔子,他沒有出世的老子那般逍遙自在。片中對於二人的處理就很好,幻若夢境,帶著幾分虛無縹緲之感。這種虛無縹緲即有老子思想的超然物外,同時也説明老子思想的遙遠與不可及。
6.面對南子:互為知己
電影裏對於“子見南子”的處理,即合乎常情,又出乎意外。所謂合乎常情,指的是孔子與南子的開始於結束符合歷史的記載,兩個人並沒有走到一起,孔子也沒有接受南子的禮聘。而出乎意外的則是電影將孔子與南子處理成了知己的關係,因為南子是作為懂孔子的形象出現的,不是“美而淫”而是“美而智”。特別是在草地上,南子天真爛漫的一場跑戲是片中位數不多讓人愜意的部分。
而孔子對於南子,開始是抱有幻想,或許她可以幫助自己實現理想,但是南子的太過主動性讓孔子後怕,雖然南子的一句“世人也許很容易領悟夫子的痛苦,但未必領悟夫子在痛苦中所體悟到的境界。”讓孔子感覺到世上還有這麼個“知己”,但是終歸沒有留住孔子繼續週游列國的決心。
7.面對蒼生:克己復禮為仁
實際不管是孔子選擇弟子時的不問出身,敢於“三桓”對抗廢除人殉制度,面對政敵時的不卑不亢,還是對老子的畢恭畢敬,堅持周禮,以及對爭議南子的以禮相待等都體現了孔子的人本思想,他的仁,他的大愛。
此外,孔子在“武子臺叛亂”時面對士兵被燒所表現出來的悲憫,告訴我們他的心是在滴血的,但是這些都是戰時的必然之舉,這些在以往的大片中是很少見的。而孔子在流亡路上向弟子們説的:“求仁得仁又何怨”讓人看到了他的一如既往的堅持,讓人感嘆。而在“陳蔡被困”時,他可以不吃不喝撫琴七日,就是心中有個信念在支持。而最終回到魯國時,跪倒在城門前説:“我的父母之邦,我終於回來了。”何嘗不是顯示出了他的壯志未酬……
相關鏈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