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拍焦點訪談(白河山)

發佈時間:2010年04月01日 16:2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CTV.com

  

    《焦點訪談》節目開播五年了。在其創辦、運行、發展、輝煌的道路上,所有的編創人員都傾注了不少的心血和汗水。 正是這種群體的智慧和力量,才使得《焦點訪談》節目贏得廣大電視觀眾的喜愛;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同時得到了各級領導及有關部門領導的肯定和支持。如此良好社會效果的基礎,是節目獨有的風格。《焦點訪談》風格體現在選題、 採訪、編輯、製作和審查等諸多方面,我想説説自己在節目拍攝中的點滴體會及遇到的一些棘手問題,以尋求諸位同仁的高見。

  

    人們越是喜歡收看《焦點訪談》,同時對節目的要求也就越高。一期節目中的畫面語言是不是具有特點、是否具有強烈的表現力和感染力,直接影響節目的整體效果。

  

    我體會最深的是在節目的調查採訪中,拍攝工作有三難:即現場發現難、及時捕捉難、深度刻畫難。

  

    現場發現難,是指在節目拍攝的內容是變幻無常的客觀世界,什麼樣的情況都隨時有可能發生。處於現場的攝影記者必須要求自己敏銳地發現對節目主題有關的事物。

  

    在工作進入狀態後,我習慣於用一雙眼睛對兩個視窗觀察世界。一個視窗是右眼從尋像器中觀察被採訪者的表情及內心世界;另一個視窗,是左眼觀察隨時變化的外部環境世界。對這兩個視窗的關注程度我的精力是隨時調整變化的。有時專一,有時兼顧。

  

    1997年11月,我和再軍採訪309國道亂收費的節目。 在路上,記者在採訪潞城交警大隊指導員苗義河時,突然就很遠處的一塊牌子進行提問。記者問:“牌子上寫著‘執行政策、 遵章守紀、文明執法’ 你覺得你們做的怎樣?”由於我事先已注意到這塊牌子,所以當時才能夠在不停機的情況下迅速準確地將鏡頭推到標語,穩穩地拍攝完其內容後,又將鏡頭移回苗義河,繼續關注他的語言和表情。苗義河對記者的提問無以應答,表現得非常尷尬。

  

    採訪中如果攝像記者能及時發現有關情況,就可將精彩和閃光的東西拍到。

  

    淩泉龍在拍攝打擊重慶反走私車的一個節目時,就表現出良好的觀察力。當記者跟隨公安人員拍攝查走私車的過程時,車庫的負責人説大門上鎖,無法打開鐵門,就在這時,淩泉龍機敏地發現大鐵門上有一個可往裏看的窟窿,於是將鏡頭慢慢地移上去,迅速調整好光圈通過窟窿拍攝到裏面的一輛豪華型走私車。這一組連續鏡頭的運用,調查感強,真實可信,有感染力,它的成功,源於記者的發現。

  

    1998年底,我隨趙微到河北拍一個反映司法反腐內容節目,為拍到一個證據,我們費了半天口舌才徵得對方勉強同意,允許我們簡單翻看一下有關材料。我當時只想到了開機,可沒太注意其中一頁紙上的重要內容,等回來看素材,發現這幅十分重要的畫面是用全景來表現的,字根本看不清,試想如果當時自己發現這個細節一定會迅速將鏡頭推上,清楚地拍到其內容,那節目就會增加一個説理性的依據。

  

    及時捕捉難,是説在採訪中許多對主題非常有用的東西,記者事先知道,採訪中碰到了、也發現了,可就拍攝下來有難度。我常遇到實際情況是來不及拍、不讓拍、不能拍、不敢拍一些瞬間即逝的事物,如足球進門、人的偶然行為等,就很難捕捉。1996年6月我和周墨採訪鐵路的白色垃圾的節目, 當時我們長時間開機等待拍攝扔塑料飯盒行為,在你的注意力集中在某幾位乘客時,他死活不扔,待你剛一轉身,他就可能將用完的飯盒扔出,這種行為如果拍不下來,節目就沒有説服力,其後我們採取特殊的辦法還是記錄下來了一個個不文明的行為。我經常想朱邦錄能拍到偷自行車的過程,真不容易。

  

    更多的情況是被採訪對象不讓拍、不允許記錄。在你不拿設備時,他什麼都説甚至還表演,等你一動設備,他就什麼也不説了。這種情況諸位記者經常遇到。我除了運用隱性拍攝的方法解決此類問題,平時還努力在多方面進行嘗試。對於個別重點人物的採訪,我正面拍不行,拍側面;側面拍不行,拍反面;反面不行,拍下面(記錄聲音)。只要節目需要我會盡可能爭取捕捉到。

  

    1997年3月我和記者劉寧在拍攝《追蹤假大豆》時, 造假嫌疑人劉漢林對記者的採訪有充分準備,要麼閉口不言,要麼旁顧左右而言它,千方百計不正面對鏡頭接受採訪,當正面強攻不成時我們採用緩兵之計,劉寧與劉漢林正面週旋,我到後面喝水抽煙,使他情緒放鬆。隨著劉漢林的情緒調整,劉寧的採訪自然開始。我抓準機會及時開機,先是錄背影,一會我發現劉漢林已忽視了我的存在,於是我又慢慢地移位到其側面巧妙拍攝,結果一段精彩採訪捕捉下來了。

  

    由於設備的原因、由於採訪對象的干擾,經常會影響拍攝,記者只能開動腦筋盡力而為。

  

    深度刻畫難:一期好的節目,不僅需要良好的採訪,還需一系列具有強烈説服力、能打動人的生動畫面為依託。否則,節目將失去視覺感染力。

  

    攝像記者在採訪中僅僅是發現、捕捉是遠遠不夠的,還應該用特有的手段捕捉人或事物的細節,用典型鏡頭揭示人或事物的本質。

  

    1996年《焦點訪談》特別節目中,算命先生宮板的面部表情,深刻地表現了他遊戲人生的本質。《公糧不能入私倉》節目中,交糧老人滿臉的皺紋,表現了農民種田的艱辛及糧庫壓質壓價帶給農民的苦惱。

  

    一期節目拍什麼內容是容易的,可難就難在怎麼拍。如何圍繞主題把電視拍好拍活、拍好看,這是拍攝工作的又一大難題。有了表現方式的設計,節目的趣味性就強,觀眾的注意力跟隨記者設計的情節走,這種設計不僅是形式上好看,而且也是記者調查的需求,更是節目主題的要求。設計巧妙觀眾看了印象很深。一個節目尤其正面報道,如果沒有細節性故事性的設計,等於強行讓觀眾接受,節目乏味。《公糧不能入私倉》的節目,有幾個鏡頭是記者調查中發現的真實情況。在表現上並不是拍下來加解説,也不是記者現場解説,而是採用了拍攝記者發現問題的過程來靈活表現。如糧庫的大門上鎖,不收糧,我們的車開到門口受阻,下車叫人,門不開,這一過程並沒事先預知,也不可能開機拍攝。當時我沒有簡單地拍一個上鎖的大門,而是拍曹葒從遠處往糧站走,走到門口叫值班人員,用手拍鎖,再看手錶説明當時時間。這樣一個連續性有目的的鏡頭,調查感強,客觀性強,畫面不呆板。

  

    節目設計拍攝形式是為了表現真實,所以畫面本身的真實也是第一位的。有很多節目是事件發生以後記者才趕到,這就要求記者用一種好的形式替代説明。如報道長江上的沉船,陳耀文用正常航行的另一同樣規格的船説明船沉之前的狀態,既形象又符合實際。

  

    節目形式的設計並不是編導一個人的事。因為現場採訪時,編導、主持人的精力在採訪和語言的組織、表達上,而且記者採訪時本人在畫面中,編輯中的效果是不容易感覺到的,所以拍攝時的技巧和目的性顯得尤為重要。

  

    楊明澤在這方面動了很多腦筋,並且許多想法十分到位。他拍抗洪節目中方宏進的一個串場,一個連續的長鏡頭,把荊州大堤的險情充分表現,觀眾一下明白洪水的水勢及百姓的危險。

  

    為拍攝設計時,應注意時間的控制。儘量在短時間內完成具有一定表現意義的一組連續鏡頭,時間太長,回來編輯時不好用,浪費了時間,如果接點過多,會影響觀眾的情緒和節目的真實性。

  

    在具體拍攝中,要隨時掌握一種感覺,即讓被採訪者在形式上佔主動(主動介紹情況),記者在形式上佔被動(了解情況)。切忌形成記者預先知道結果,明知故問的狀態。為體現節目的真實感,有些鏡頭的拍攝需要捨近求遠,舍明求暗。

  

責編:劉岩

打印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邊看邊聊

驗證碼: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