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關於調整經濟結構促進持續發展的幾個問題

發佈時間:2010年06月01日 09:5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求是》雜誌

    

 李克強:中國面臨經濟發展與環境矛盾重大挑戰

  李克強:應注重就業和勞動報酬在一次分配中作用

  李克強:要素投入結構不合理是粗放型難轉變要因

  李克強:當前推進資源性産品價格改革意義重大

 黨的十七大從實現未來發展目標出發,明確提出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任務。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綜合分析國際國內經濟形勢,對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作了全面部署,強調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我國經濟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關係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關鍵是要在“加快”兩個字上下功夫、見實效。

  調整經濟結構是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對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具有決定性意義。調整經濟結構既是著眼于解決經濟運行中的深層次矛盾,也是為了拓展發展空間,增強經濟發展的長期動力,使經濟增長建立在結構優化的基礎之上,持續性得到增強。調整經濟結構是提升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抗風險能力、在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贏得國際經濟競爭主動權的根本途徑。

  一、我國已進入只有調整經濟結構才能促進持續發展的關鍵時期

  新中國成立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輝煌成就,在經濟總量迅速擴大的同時,經濟結構不斷得到調整和優化。但經濟結構不合理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始終存在。這次國際金融危機使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經濟結構既面臨十分嚴峻的挑戰,又面臨一次新的戰略性調整機遇。我們必須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高度,按照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要求,切實增強經濟結構調整的緊迫感和自覺性,促進國民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

  (一)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是繼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順應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的必然要求

  當前,世界經濟在大調整大變革之中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趨勢,對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形成了巨大壓力和倒逼機制。

  一是世界經濟增速放緩,國際市場需求受到抑制。當前,世界經濟總體上度過了最困難階段,出現回暖跡象。但世界經濟全面復蘇的基礎並不牢固,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尚未消除。美國、歐盟等發達經濟體失業率仍處高位,在金融危機中受到重創的房地産、金融業仍待恢復,實體經濟增長乏力,新的經濟增長點短期內還難以形成,一些國家主權債務風險不斷暴露,實現世界經濟全面復蘇將是一個緩慢而複雜的過程。在這種情況下,全球貿易和投資增長短期內還難以恢復到國際金融危機前的水平,同時,一些國家還醞釀把碳排放與貿易挂鉤,徵收所謂的“碳關稅”,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抬頭,可能對我國保持乃至拓展外需形成較大制約。

  二是世界經濟原有增長模式難以為繼,發展格局面臨深度調整。這場國際金融危機,使發達國家過度依賴虛擬經濟的增長模式受到很大衝擊,一些國家的政府官員和學者提出了世界經濟“再平衡”、“再工業化”以及貿易逆差國擴大出口等政策設想及目標。雖然經濟全球化的長期趨勢不可逆轉,但這種全球性的經濟格局調整和轉型,無疑會給我國經濟發展模式帶來深刻影響。

  三是世界科技創新孕育新突破,産業升級步伐加快。國際金融危機刺激了科技進步和創新步伐的加快,推動著世界産業變革與結構調整。發達國家加快調整科技和産業發展戰略,把綠色、低碳技術及其産業化作為突破口。去年美國推出綠色經濟復蘇計劃、歐盟實行綠色技術研發計劃等,都是為了塑造新的競爭優勢,搶佔新的制高點。從總體上看,我國的産業還處於國際産業鏈的低端,如果不能把握趨勢、搶佔先機,就會拉大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

  四是我國經濟結構調整面臨的外部壓力有所加大。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增強,與世界其他國家的經濟合作將更加密切,在一些領域的競爭也可能趨於增加。氣候變化、糧食安全、能源資源安全等全球性問題錯綜複雜,外部環境不穩定、不確定的因素依然很多。在這種情況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進一步做好應對氣候變化、能源資源合作等方面的工作,在妥善解決熱點問題和全球性問題中發揮建設性作用,有利於保持和平發展的外部環境。

  (二)推進結構調整是解決國內經濟發展深層次矛盾的根本舉措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目前經濟總量已位居世界前三位,成為全球具有重要影響的最大新興經濟體和世界工業與製造業大國。但也要看到,我們的發展也付出了很大代價,經濟結構不合理的矛盾長期積累,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日益顯現,突出表現在需求結構失衡、供給結構不協調、要素利用效率低下、環境損害大、空間佈局不夠合理等方面。

  從需求結構看,主要是內需與外需、投資與消費失衡。多年來,我國經濟對外貿的依存度不斷上升,經濟增長在較大程度上依賴國際市場。同時,投資率偏高,消費率偏低。據測算,我國的資本形成率由上世紀80年代初的32%左右上升到2009年的46.8%,最終消費率則由同期的67%左右下降到48.6%。消費不足又與收入分配結構不合理相關,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影響了居民消費需求的提高。我國作為一個大國,長期主要依賴投資、外需拉動經濟增長,會加大經濟的不穩定性,不利於國民經濟良性循環。

  從産業結構看,主要是三次産業發展不協調、農業基礎薄弱、工業大而不強、服務業發展滯後,部分行業産能過剩。2009年,我國服務業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為42.6%。按照世界銀行數據,近年來,中等收入國家服務業比重為53%,高收入國家服務業比重為72.5%,低收入國家服務業比重為46.1%,我國服務業發展明顯滯後。與此同時,我國工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則已超出發達國家工業化時期的最高值。産業結構不合理,加大了資源環境壓力和就業壓力,也制約著國民經濟整體素質的提高和經濟的持續發展。

  從城鄉和區域結構看,主要是城鎮化發展滯後、中西部地區發展滯後、城鄉和區域之間生活條件和基本公共服務差距較大。2009年,我國城鎮與農村居民收入之比為3.33:1,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人均國內生産總值之比為2.2:1。城鄉和區域結構不合理問題,不僅關係到內需擴大和發展空間拓展,也關係到社會和諧穩定。

  從要素投入結構看,主要是資源消耗偏高,環境壓力加大,資源環境的約束日益突出。我國主要資源性産品消費佔全球總消費的比重,明顯大於國內生産總值佔全球經濟的比重。雖然生産的産品有不少是用於出口的,但單位産品資源消耗明顯高於發達國家水平。同時,水資源和土地資源消耗也很大,生態環境的代價也很大。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中需要長期面對的重大挑戰。

  經濟結構調整涉及許多方面,上述結構性問題是我國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不高的主要根源。未來一個時期,這些結構性矛盾將更加凸顯。不調整經濟結構,就難以保持經濟平穩運行,就難以實現經濟持續發展。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邊看邊聊

驗證碼: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