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本報赴蘇採訪組
近一段時間以來,在江蘇省昆山市的一些社區微影院裏,《女工之喜》、《一字之差》等多部法治微電影受到老少居民的青睞,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而影片中的演員,均來自於當地企事業單位的熱心青年。
這些由昆山市司法局開拍的法治微電影,用一個個貼近生活的影像故事説“法”,讓社區居民、企業員工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法治意識、法律知識的傳播和熏陶,成為運用新媒體進行普法宣傳教育的創新之舉,也為深化“平安江蘇”建設營造了濃厚法治氛圍。
作為東部沿海發達地區,江蘇遇到的矛盾和問題早、著手解決早。2003年,江蘇率先在全國開展平安建設,2004年“法治江蘇”建設在全省展開。“平安建設與法治建設互為基礎、互相促進,沒有法治基礎的平安是‘易碎品’,沒有平安基礎的法治步履艱難。”江蘇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省綜治委主任李小敏闡釋説。
《法制日報》記者在深入江蘇各地採訪時深切感受到,江蘇堅持把平安建設和法治建設統一部署,善於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平安建設,將依法管理貫穿于平安建設全過程,形成平安與法治相互融合、共同進步的良好局面。
紮實推進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在江蘇省海安縣,縣長出庭應訴當被告,已不是新鮮事。2012年11月30日,海安縣人民法院公開審理一起“民告官”案件,縣長陸衛東坐在被告席上。
10年前,海安居民曹霞買了榮鑫建築公司的一套房子,哪知道在她之前,開發商已把房子賣給了另一戶居民李培武。一房二賣讓他們之間的矛盾鬧了一年又一年,最後,兩位“房主”共同把負責發放産權證的縣政府告上了法庭。
通過法庭調解,問題最終得到了解決,開發商退了曹霞的房款,並給予適當補償,李培武也名正言順地拿到了房子。
自2004年以來,陸衛東已是該縣第三任出庭應訴的縣長。他説:“行政首長出庭應訴,官民平等對簿公堂,體現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建設法治社會、法治政府,行政首長就應該出庭。”
如今在江蘇,政府部門負責人出庭應訴已成為普遍現象。2012年,全省行政機關負責人一審出庭應訴率超過90%。海安縣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率連續6年達100%,行政訴訟案件和解撤訴率穩步攀升。
2011年,太倉市城廂鎮電站村因新農村建設要整體拆遷。當時政府的態度是:“哪個地方要拆,以村組為單位由村民自己決定,全部同意後再安排拆遷。”
電站村黨委書記王義平告訴記者,涉及拆遷事項均由村委會組織群眾討論,制訂安置方案,不到3個月就完成了全村596戶農戶的拆遷工作。整個過程政府未派出一名工作人員,也未發生一起上訪事件。
早在2008年11月,太倉市就下決心厘清、界定村(居)委會的政府權力和基層群眾自治組織的關係,開展“政社互動”實踐。
“以往,在一些發生的矛盾糾紛中,多多少少地看到了政府‘越位’、‘缺位’、‘錯位’的影子,給矛盾糾紛的化解增加了難度。”太倉市委政法委副書記、綜治辦主任楊志宏説,實行“政社互動”後,政府與群眾的直接“摩擦”減少了,群眾的合法權益得到了充分保障,從源頭上防範了矛盾糾紛的發生。
從2006年開始,江蘇建立並逐步完善了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作為作決策、上項目的前置條件和必經程序,避免了因為決策不當可能引發的不穩定事端。
“全省推廣南京穩評‘六步工作法’,強化主體責任、群眾參與、結果運用、制度建設和責任追究,努力做到‘應評盡評’。”江蘇省綜治辦副主任李三順介紹説,近3年來,全省共實施社會穩定風險評估項目14618件,其中暫緩實施249件,不予實施72件。
江蘇大力推進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推動縣以上行政機關所有權力事項網上公開透明運行,強化執法規範化建設,建立執法巡視制度,推行量刑規範化改革、案例指導制度,堅決防止因執法司法不公等問題引發社會矛盾。
“全省120多家法院設立‘門診式’訴訟服務中心,為當事人提供一站式訴訟服務。”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周繼業説,全省法院堅持“調解優先、調判結合”的司法理念,將訴訟調解貫穿于整個民事審判全過程,最大限度地實現“案結、事了、人和”。2012年,全省法院民事案件調解撤訴率達71.43%,同比上升0.10個百分點。
江蘇省公安廳副廳長秦軍表示,全省公安機關突出抓好執法規範化建設,已全面完成2594個基層執法單位功能區分類規範設置和2.2萬餘個執法辦案場所安全基礎設施建設,制定了涵蓋16個部門警種、260多個執法崗位的公安執法標準體系,形成了網上執法辦案、監督管理新機制,進一步提升了執法公信力。
昆山市檢察院創新模式,打造執法信息“高速路”,于2010年11月&&建立了全國首個縣級政法部門信息共享平臺,使案件信息在政法部門之間流轉、共享,最大化地提高辦案效率、規範辦案流程、促進辦案監督。去年年底,這個政法部門信息共享平臺已在蘇州市全面推廣。
法治文化助力全民尊法守法
常州市武進區牟家村村民李耀泉近來多了個愛好:隔三岔五去村農民法治文化公園瞧瞧,看看普法案例,學學法律知識,偶爾還可以欣賞法治文藝演出,閒暇時光過得很充實。這是武進區開闢法治文化陣地、延伸普法渠道的舉措之一。
武進區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單駿初説,平安建設離不開法治文化,突出法治文化的大眾性、通俗化,才能真正讓法治觀念為群眾所接受,進而推動全民學法尊法守法用法。
江蘇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紮實推進“六五”普法和“法律六進”活動,全面建立領導幹部任前法律知識考試、集中學法和述法述安活動,廣泛開展豐富多彩的法治文化活動,引導群眾理性表達訴求、依法維護權益。
2011年,江蘇率先出臺關於法治文化建設的省級綱領性文件,標誌著江蘇法治文化建設進入全面推進階段。
常州市建造了法治文化公園,揚州市建成了法治文化體驗館,常熟市建起了法治文化街,蘇州市建立了法治文化類網站,淮安市、宿遷市、徐州市在農村地區廣泛建設法治文化墻、法治文化長廊……便捷民眾、新穎多樣的法治文化陣地頻現江蘇各地,運用極具法制特色的標語、諺語、警句、故事説“法”,真正讓老百姓在春風化雨中接受法治教育、提升法律素養。
目前,江蘇共建有5.2萬餘個固定法制宣傳欄、1300多個法制宣傳園地,近300個法制主題廣場、公園和街區,基本實現“市縣有場館、鎮街有中心、村居有站點”。
南京“六合法治農民畫”、無錫“錫劇普法”、張家港方言小品、常州《普法總動員》電子遊戲、南通《老牛阿耕》法治動漫等,通俗易懂,生動活潑,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法治文化品牌。
“全省已有12個省轄市建成法治文化場館,80%以上的縣(市、區)建成法制宣傳教育中心。”江蘇省司法廳政治部主任趙道鳳説,年內,市縣鄉三級法治文化陣地基本實現全覆蓋。完善法律援助機制、加大司法救助力度、發展基層民主法治……圍繞老百姓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江蘇不斷推進法治惠民實事工程,受到群眾普遍歡迎。近5年來,僅市、縣兩級共實施法治實事7886件,有效維護了人民群眾合法權益。
夯實根基實現和諧善治平安
無錫市濱湖區的美湖社區是一個新成立的農民安置小區,2173戶居民中,異地遷入戶就達到1700多戶。
針對轉型期矛盾多發、問題多現等特點,美湖社區通過整合資源,建立了“社區—片區—樓幢”三級管理服務網絡,形成了社會管理綜治辦、矛盾訴求調解組、治安治理組的“一辦兩組”社會管理機構。不論大問題小矛盾,都能在第一時間進行及時調解。
江蘇充分發揮綜合治理體制機制優勢,探索建立了以縣(市、區)社會管理服務中心為樞紐、鄉鎮(街道)政法綜治工作中心為支撐、村(社區)綜治辦為基礎的基層三級平安建設組織體系,最大限度地整合力量和資源,形成了齊創共建的工作格局。
對於縣級平臺,將綜治委成員單位的職能和人員整合到中心來,實行集中辦公、窗口化辦事、一站式服務;對於鄉級平臺,推進政法綜治工作中心規範化,實現矛盾聯調、問題聯治、工作聯動、平安聯創;對於村級平臺,全面推行社區“一委一居一站一辦”的組織架構,以黨組織為核心,以居委會推進居民自治,以管理服務站承接公共服務,以綜治辦負責平安建設。
目前,全省100個縣(市、區)已建有社會管理服務中心52個,98.9%的鄉鎮(街道)建立了政法綜治工作中心,21568個社區(村)全部建立綜治辦,夯實了平安建設的根基。
規範警務輔助人員管理的地方政府規章——《蘇州市警務輔助人員管理辦法》,已于去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這也是“輔警”這支治安隊伍在全國各地普遍建立後,出現的首個地方立法。
為鞏固和發展平安創建成果,江蘇及時把成熟的經驗做法上升為地方立法或制度規定,讓平安這個“易碎品”堅固結實起來,實現和諧善治、長治久安。
據悉,江蘇不斷修訂完善地方法規,積極推動治安管理、信息安全、應急管理等平安建設重點領域的地方立法,近5年來省人大常委會制定相關法規76件,有效提升了平安江蘇建設法治化水平。
(執筆:本報記者 雷曉路 孫春英 丁國鋒 李恩樹)
本報南京5月27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