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央視網 > 新聞頻道 > 雅安震區災情與救援圖
汶川救援隊10分鐘就能搭起一個標準救災帳篷。南方日報記者 張由瓊 肖雄 攝
編者按
同樣是在春意盎然的日子,同樣發生了令人心碎的災難!從蘆山回望汶川,猶如定格在昨天,那是一幅幅震撼心靈的畫面!
苦難是最好的老師!五年,我們穿越災難,不畏前行;五年,汶川災區已經脫胎換骨,浴火重生!蘆山含悲奮起,正待新生!
回望汶川和蘆山,我們對生命的尊嚴有了更深領悟;回望汶川和蘆山,我們對社會理性有了更大信心。展望汶川和蘆山,我們對民族復興之夢有了更多期待。
從汶川到蘆山,我們的關注亦從未缺失,見證過災區的點點滴滴。值此紀念汶川大地震五週年的日子,我們推出特別報道,是為“望川”。記錄個體、家庭、集體的故事,紀念被地震改變了的生命軌跡。敬請垂注!
汶川西南178公里處,就是蘆山。
和5年前的汶川一樣,今年4月20日,7.0級的地震讓這裡山搖地動,同樣的,這裡也是萬眾一心、眾志成城。
從汶川到蘆山,不同人的命運因為地震相互交織。
在蘆山縣龍門鄉古城村,來自汶川縣的李峰和5名隊友正在幫助村民搭建帳篷一頂12平方米的標準救災帳篷,從拆包到安裝好入住,他們只用了10分鐘。
在青龍場村,水磨啟創社工站的社工向梅和他的幾名同事正在對當地青少年進行震後心理評估家訪。他們將根據評估結果,對當地青少年進行至少3個月的跟蹤與觀察,並進行心理干預和情緒支援。
在龍門鄉的主幹道上,劉京穗操著濃重的粵味普通話,自願當起道路交通協調員。此外,他每天還在鄉政府負責清點和分發物資。
哪有災難,哪就有他們的身影;哪有危險,哪就有他們的蹤跡。
5年前的汶川地震,是他們人生的第一次交集;如今他們在蘆山再次相聚。他們是一個個的平民英雄團隊,也是一次次抗震救災中民間力量的凝聚與團結。
汶川救援隊
專業技能讓救援更專業
在汶川的救援過程中,李峰認識到,盡可能多地掌握專業技能,可以讓自己在救援中更專業
4月20日早上,正在家中睡覺的李峰被地震搖醒。
得知雅安蘆山發生了7級強震,李峰立即打電話給武裝部,希望能夠前往救援。徵得同意後,李峰約同當地熱心居民組成了一支約50人的先遣小組,在武裝部政委梁雪東的帶領下挺進蘆山。
李峰與雅安有著不解之緣:母親和妻子都是雅安市石棉縣人,4歲的兒子是汶川地震半年後在雅安市第一人民醫院出生的。他至今還清楚地記得,因為妻子陳遠麗是從映秀鎮轉過去的産婦,醫院免除了她的所有費用。
“雅安對我有恩,就算是縣裏沒有組織救災,我也會自己趕過去幫忙的。”李峰説,經歷了5年前的那場災難後,他對身邊的人和事都懷有一顆感恩的心。
21日淩晨2時,汶川救援隊抵達龍門鄉,迅速幫助當地村民進行自救,並且搭建起臨時簡易窩棚。當天中午,由汶川縣武裝部部長吳再興帶領的第二梯隊大約100人也抵達震中,迅速進村入戶開展救災。
和其他救援隊不同,汶川救援隊分為4支專業隊:地震救援隊、高山救援隊、水上救援隊和醫療救援隊。由於救援隊民兵既有汶川“5·12”抗震救災經歷,又有豐富救災救援經驗,他們能迅速融入到群眾中,幫他們做好心理疏導,積極開展自救。
在古城村李家溝組,地震後該村組99%以上原有廚房無法使用。民兵楊正康、楊正強兄弟是汶川綿虒鎮遠近聞名的泥瓦匠,他們就地取材,從垮塌的房屋中取出土磚,在周邊田地刨出泥巴修灶,當地群眾親切地稱兩人“灶臺哥”。
在汶川地震後,李峰主要負責搶救能用的車輛,同時組織大型車輛運輸物資、送水和填埋土石方。救援過程中,李峰認識到,盡可能多地掌握專業技能,可以讓自己在救援中更專業。
去年10月,汶川縣武裝部組織8名學員去國家救援隊進行廢墟救援業務培訓,李峰有幸參與其中。經過1個月的學習,收穫頗豐,他還打算在今年學習衝鋒舟駕駛和水上救援技能。
“汶川救援隊經歷了汶川地震、玉樹地震和蘆山地震,沒有出現重大傷亡,每個人的單兵作戰能力都很強。這是一支快速反應的機動部隊。”汶川縣武裝部政委梁雪東告訴記者。
民間志願者
民間志願者
雖不相識卻聚愛成團
行走在災區震中,這裡遍佈志願者的身影,他們成為政府救援力量的有效補充
汶川地震以後,涌現出大量的民間志願者。這一群體也成為救災和重建工作中的一份不可或缺的力量。他們也許沒有專業的技能,但是薪火相傳的志願精神,身體力行、甘於奉獻敬業態度,和多年來對志願服務事業的默默無聞的堅持,讓“志願者”的內涵更為深刻豐富。
在蘆山縣採訪時,記者偶遇兩名來自汶川縣映秀鎮的大學生志願者李陽和李航。
李陽,20歲,四川師範學院大二學生。2008年,他正在漩口中學讀初三。地震發生時,他被埋在了廢墟下面。經過頑強的掙扎,他從廢墟中爬了出來,只受了輕傷。
李航比李陽小兩歲,阿壩師專大二學生。地震當天,李航被武警官兵坐著衝鋒舟從映秀營救出來,但他的爺爺不幸遇難。
兩人在得知蘆山發生地震之後,不約而同前往震中救災。李陽的老師和同學都極力反對他貿然前往災區,但李陽還是徒步走進震中並留了下來,和李航一起被編入汶川救援隊,在古城村救災。
“我們汶川人都懂得感恩。5年前我家遭受地震災難,大家都來援助,現在雅安也遭到地震,我們一定要來幫忙、報恩。”李陽語氣堅定,“鎮上有四五百名村民都要報名過來救災,聽説有人數限制,不少鄉親都急哭了。”
汶川和茂縣當地的一些出租車司機,在得知雅安地震後,第一時間自費購買了救援物資驅車200多公里趕赴災區,希望能盡綿薄之力。
在蘆山縣龍門鄉,由於街道狹窄,許多運送物資的車輛難以順暢通行。一名身材瘦小的中年男子在街頭不停地指揮著來往的車輛,用嘶啞的聲音跟每一個路過的司機打著招呼熟悉的人都知道這是老劉,他背上的紅馬甲赫然印著“汶川地震志願者”7個字。
老劉名叫劉京穗,今年55歲,來自廣東韶關。震後第二天,老劉正好人在四川,就從雅安徒步走進龍門鄉,看到主幹道經常堵塞,來往車輛又多,他就義務當起了交通指揮員,在這裡站了足足一週。空閒時,老劉還負責看管和分發物資。
説起身上的紅馬甲,老劉説這和汶川還有著一段緣。
2008年7月12日,汶川地震兩個月後,老劉辭去了小區保安的工作,花了一個月工資買了一輛自行車,從韶關過連州,經廣西、貴州、重慶,走了18天,歷經2394公里到達四川,進入汶川災區。
在汶川縣草坡鄉,老劉被當地政府安排去管理和分發救災物資,一有空,他就主動去修房鋪路,草坡鄉村民將老劉參與修築的橋親切地稱為“劉家橋”。
在草坡鄉待了一年,他每天從早忙到黑,只睡四五個小時。粗略估算,這一年他志願服務了5800多個小時。2009年,老劉被授予“汶川縣榮譽市民”稱號。
蘆山白天的氣溫最高接近30℃,老劉忙活一個上午,有時候連水都不喝一口。“我就是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等到災區不需要我的時候,我就會離開。”老劉説,馬上就是汶川地震五週年了,到時候他還要“回草坡鄉看看”。
專業社工組織
專業社工組織
探索災後
服務新模式
如果説救援隊是幫災區群眾挽回生命和財産損失,那社工團隊的介入則減少了人們的心理創傷
蘆山地震發生72小時後,專業的社工團隊已參與到對災區群眾的心理救援,儘管心理恢復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但及時的心理干預,或能最大限度的減少人們的心理創傷。而從汶川到蘆山,對災區群眾的心理干預及提供的社會服務越來越成熟,專業社工組織自發形成團隊,不斷探索災區社工綜合服務的新模式。
蘆山地震後第4天,啟創社工服務中心四川地區主任向梅就帶著5名同事來到龍門鄉青龍場集中安置點,開始為期一週的前期需求評估工作及開展部分服務。
向梅2009年畢業于中山大學社會學專業,曾是西部計劃汶川災後重建的志願者。服務期滿後,她選擇留在了汶川縣水磨鎮做一名專業社工。蘆山地震發生後,她帶領著汶川縣啟創社工服務隊來到蘆山縣龍門鄉。
通過一週的走訪,向梅發現,相較于汶川大地震後居民的情緒反應,本次蘆山地震後居民情緒相對穩定。在本次社區探訪中,大部分居民心中會對比兩次災難,並認為“只要人還在,房子還是能再修起來的”。但也有個別學生或居民呈現出情緒支持需要,因他們或在地震中被砸傷臉,或因此受到驚嚇。
其實,啟創社工對汶川的服務始於2008年5月29日,幾名廣州啟創社工服務中心的社工來到了汶川縣水磨鎮。從帳篷到板房,再到重建的八一小學,他們見證並且參與了災後當地群眾的心理重建整個過程。
為了更多了解學生的生活狀態和需求,社工們徒步對水磨鎮9個村的近60個家庭進行了家訪。通過訪談及接觸,社工們發現大多數學生在地震後或多或少出現了睡眠困難、食欲減退,對天黑、灰塵、下雨等自然現象過度警覺、注意力集中時間短、發呆等生理反應,也出現了對大人更依賴、易發怒等心理反應。
時任啟創高級社工、也是第一批前往汶川災區支援的王軍芳認為,這是典型的創傷後壓力失調綜合症(PTSD)。
針對學生出現的這些生理和心理反應,啟創社工一方面與學校的老師進行溝通,另一方面通過遊戲、活動等方式,更好的幫助學生們從地震的創傷中復原,適應新的環境。經過4年多努力,水磨鎮的大多數學生已能夠適應重建的新校園生活,而啟創也摸索出一套“學校—家庭—社區”聯動的災後綜合服務模式。
“我們準備將這套模式的經驗應用於這次蘆山地震災區的青少年中。建立在以學校為依託的服務據點,來輻射家庭,回應社區需要。”向梅説,通過對汶川水磨鎮、北川陳家壩等幾個災區服務點的觀察,這種聯動服務模式能夠有效地針對災區特定人群的精神文化恢復重建發揮作用。
此外,啟創還將探索新的服務模式,從目前學校附近的帳篷集中安置點為服務據點,重點將服務輻射至各村組,同時關注學校服務。
除啟創外,在汶川服務的社工組織還有大同社會工作服務中心。
為了讓專業社工在汶川紮根,汶川大同社工站開始培養本土社工。他們現有的10名社工中,一半是汶川本地人。趙文艷是汶川本地的羌族女孩,在她的影響下,男友歐陽海兵也從大城市來到汶川做起了社工。現在兩人已是遠近聞名的夫妻社工了。
“社工本土化增強了隊伍的穩定性,而且發揮了熟悉本地文化的優勢。”歐陽海兵説。
兩家社工機構通過國家民政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中國扶貧基金會以及汶川縣購買的社會工作服務項目,以社區活動和社區宣傳及個案、小組服務,調動社區內的婦女、空巢老人、兒童青少年的參與,共同體驗社區幸福感和歸屬感,協助社區居委會開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和全民健康進社區活動。
“汶川縣政府提供政策及資金支持,購買並監督服務;社工機構進駐學校及社區,直接提供服務;學校、社區提供場地及設備設施,並配備本校區及社區人員與社工協調服務開展。”
汶川縣民政局局長陳勁斌介紹,目前汶川所實行的政府購買社工服務的模式,“在學校以發展‘友愛、互助、共進’的校園文化氛圍為發展目標,逐步將社會工作這項新的服務方式加入到‘異地辦班’學校,也是對少數民族同胞開展社會工作服務的一種新的嘗試。”
記者手記
平民英雄的專業和堅守令人尊敬
從汶川到蘆山,相距178公里。從“5·12”汶川地震到“4·20”蘆山地震,相隔1804天。
一次次大災不斷考驗著中華民族。我們今天站在災難面前,悲痛與哀傷在逐步淡化。
如何更加科學、理性、高效、有序的救援成了這次地震中反思的主題。人們也越來越意識到,專業化的救援團隊,為高效有序的災後救援提供了重要保證。
汶川救援隊是一支訓練有素的專業救援團隊,他們從2008年的汶川地震開始,一直沒有鬆懈過。從汶川到玉樹,再到雅安蘆山,這支團隊涵蓋了包括高山救援、廢墟救援、水上救援和醫療救援四支小分隊,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能夠在短時間內集結完畢,迅速進入救援工作狀態。
除了救援,比起汶川地震,此次專業的社工團隊對災區群眾心理干預的服務更加快速和精準。在地震72小時後,汶川專業社工團隊進入災區進行心理評估和情緒支援,消除人們對災難的恐懼以及對新環境的不適應。
在這次的蘆山地震中,民間志願者也表現得更加團結。每一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更難能可貴的是這種堅持的精神。許多志願者放棄高薪工作,紮根災區,長年默默奉獻。相比于緊急救援階段,這種災後重建過程中長期的付出和堅守更令人敬佩。
如今的蘆山、寶興、天全等受災較重的縣,都已經逐步恢復生産和重建。學生復課,商人複業,農民復耕,到處一片有序的景象。參與救援的部隊已經陸續撤出,志願者和社工這些民間團隊還在繼續堅持,許多志願者都曾在汶川地震後第一時間趕赴災區,如今,他們又來到蘆山災區,做好了長期服務、幫助災後重建家園的準備。
南方日報記者
閆崑崙 楊大正
李秀婷 梁文悅
馬喜生
發自汶川 蘆山
總策劃:張東明
總指揮:孫愛群 胡 鍵
統 籌:梅志清 郎國華 張翼飛
執 行:胡念飛 殷劍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