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絡電視臺3月5日消息:今天,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在京開幕。下午一時,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黨組書記、副主席、書記處書記翟惠生來到中國網絡電視臺演播室,接受了本台記者的專訪。
作為從事兩會報道整整二十年的新聞老兵,翟惠生委員從各個方面談到了自己的“兩會情結”:從記錄新聞、見證歷史的歷程;到觀點式新聞的報道特點;還有兩會從國計到民生的不斷變化。
以下為訪談節選。
中國網絡電視臺3月5日消息:今天,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在京開幕。下午一時,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黨組書記、副主席、書記處書記翟惠生來到中國網絡電視臺演播室,接受了本台記者的專訪。
作為從事兩會報道整整二十年的新聞老兵,翟惠生委員從各個方面談到了自己的“兩會情結”:從記錄新聞、見證歷史的歷程;到觀點式新聞的報道特點;還有兩會從國計到民生的不斷變化。
以下為訪談節選。
主持人:我們把您請到央視網作客的消息提前挂了出去,徵集很多網友的問題,接下來聊天過程當中也會通過,把一些網友問題帶過來,請您給他們解答。我們知道您曾經擔任光明日報的副總編高級記者,現在是中國記協的領導,您從一線報道者,報道策略的制訂者,都參與全國兩會,有網友想問您,從這些不同的視角,您覺得這些年來在兩會報道中,從記者的裝備,還有媒體採訪的規模,上會媒體類型等等,都有哪些變化?
翟惠生:變化可以説是天翻地覆的,如果説我和兩會的情結,我當政協委員是這一屆才當,到今年應該是第三年參加政協會,但是在此之前,我參加兩會的報道,從1986年開始到2006年,整整二十年。二十年裏面,我確實感到變化的核心是什麼,新聞,記者記者,就是記錄新聞的人,他確實是歷史的見證。特別是近二十年來,的確是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巨大變化的二十年,也是世界發生劇烈變化的二十年,而所有這些變化都濃縮在了為期半個月不到二十天的兩會報道裏面。您剛才所説的記者裝備的變化,採訪手段的變化,這個是很重要的,但是它還是一個表層現象,最深刻的變化我覺得就是每一年的兩會它都是一種理論創新,思維創新,實踐創新和我們工作創新,以至於國際民生改革創新真實的記錄。
我為什麼這麼説呢,因為兩會的報道就是一個時代符號的強音,只有在這個時候,各方面人士都匯集到兩會上,是一個大合唱當中都是高音符,都是精英,不論哪個方面的代表,無論是領導還是基層,肯定是大家選出來的,而且大家信得過的,也能代表説話的人,這裡面他們應該都是高音區。所以我們的報道,每年兩會報道都是濃墨重彩。這個裏面我就感覺到新聞報道,兩會的新聞報道是一種什麼性質的新聞報道,就是一句話,是觀點式新聞。兩會的場景報道,不是不可以找到,可以找到,活潑的場面,或者是討論的鏡頭,大會的會場,但是它核心是觀點性新聞。那麼就是這個觀點性新聞,我覺得就是剛才我説的,是體現出我們理論、思維、實踐、工作幾個層面,這個裏面確實是變化太大了。大得我覺得作為一個老記者,如果你跟不上時代的潮流,你自己的思維跟不上時代潮流,你不能夠跟時代的脈搏一起跳動,你把握不住當今國計民生的脈搏和規律,你報道搞不好。而且我越來越感覺到一個突出的特點是什麼,就是我們編輯記者越來越知道要了解大局,在大局下做文章,在大局下思考。
什麼是大局?就是總書記現在所説的,世情,世界的情況,黨情,黨中央的情況,國情就是我們國家的情況,還有民情。
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是什麼,就是越來越把國計民生這四個字體現得淋漓盡致。最開始一説兩會,是以國計為主,國家之大計為主,黨和國家提出什麼政策,什麼部署,什麼思考,而後來,又把老百姓所關心的一些問題又反映到了兩會上,特別是這幾年,逐漸信號越來越強烈。而最關鍵的是,我們新聞界現在學會了用國計民生,不是成語,而是一個習慣用語,辯證的關係在新聞報道中確實處理的不錯。
怎麼叫不錯呢?就是把國家之大計落在民生頭上,換句話説,把國家大計,做老百姓能夠聽得懂,願意聽,而且能夠入腦入耳入心的變成報道,而又把民生問題來折射出國家之大計。什麼是民生,自來水管換了是不是民生,是民生,下水道漏了是民生,但是那是小民生,更有大的民生。包括如同我們現在所説的,投資,貸款,就業,樓市,股市,房市,入學,醫療保障,養老保障等等都是民生問題,而他沒有孤立去看民生,而是和國家大計結合起來了,所以國計民生確實要聯絡在一塊兒,裏面有必然和辯證的關係。
責編:王璐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