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我在現場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張桂昌:讓政績刻在老百姓的心坎上

 

CCTV.com  2009年12月31日 18:38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 12月31日,山東壽光原縣委書記王伯祥的老戰友,時任縣委常委、辦公室主任的張桂昌在報告中説,王伯祥同志帶領全縣人民通過發展蔬菜産業化、治理壽光北部鹽鹼地、發展工業“三大戰役”,讓一個原本貧窮的壽光迅速崛起,讓政績刻在了老百姓的心坎上。當日,中組部、中宣部、中央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領導小組、山東省委在人民大會堂聯合舉行王伯祥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

  王伯祥的老戰友,時任壽光縣委常委、辦公室主任的張桂昌同志作報告。他報告的題目是《讓政績刻在老百姓的心坎上》。央視網記者張托雅攝

  [主持人]各位領導,同志們,大家好!今天我們在這裡讓壽光幹部為我們講述王伯祥同志的事跡。首先,請王伯祥的老戰友,時任縣委常委、辦公室主任的張桂昌同志作報告。他報告的題目是《讓政績刻在老百姓的心坎上》。

  [張桂昌]尊敬的各位領導、同志們:大家好!我叫張桂昌。

  [張桂昌]五年多的時間裏,我親眼目睹了伯祥書記是怎樣憑著一個共産黨員的使命和責任,憑著對老百姓的無限深情,憑著敢為人先的大智大勇,帶領全縣人民打響了壽光歷史上著名的史詩般的三大戰役,讓一個原本貧窮的壽光迅速崛起,讓政績刻在了老百姓的心坎上。 

  [張桂昌]第一個戰役:發展蔬菜産業化,引發了全國的“綠色革命”。1986年6月伯祥同志接任縣委書記時,壽光是個濰坊市拖後腿的窮縣。我記得他上任之後,關在辦公室裏三個晚上,一直琢磨如何撐起壽光這個百萬人的“家”。壽光農民有種菜傳統,“一畝園十畝田”,解決溫飽後,他們便把致富的希望寄託在菜上,而且北鄰勝利油田有30萬石油職工要吃菜,有潛在的市場。所以王伯祥決定把蔬菜産業化作為壽光打翻身仗的首場戰役。

  [張桂昌]壽光種菜也有過教訓,1983年曾一股腦地種白菜,賣不出去,5000萬斤爛在地裏。伯祥書記由此看到抓蔬菜關鍵是搞好流通,培育了市場就等於牽住了“牛鼻子”。而當時對市場姓“資”姓“社”還有爭論,看到人們有顧慮,他在縣領導班子論證會上説:“怕什麼?共産黨的幹部首先考慮的應該是群眾的利益,只要對群眾有好處,就要勇往直前地去幹。如果真有什麼責任,由我一人承擔!”1986年壽光在九巷村建起了蔬菜批發市場,拉開了發展市場經濟的序幕。

  [張桂昌]蔬菜市場就像他一手抱大的孩子。那時伯祥書記到辦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看蔬菜市場的價格表,價格升了,他的臉晴;價格降了,他的臉陰。他説:“這政治那政治,當幹部的想辦法把群眾的菜賣出去,是當前壽光最大的政治。”為了增加市場客流量,全縣集中完成了“十縱十橫”道路建設,保證村村連市場,晴雨都通車;針對市場出現的欺行霸市、聚眾鬥毆等現象,組織公安、工商執法人員堅決打擊不法行為,整頓市場秩序;他費盡週折,投資1000多萬元,從當時全省僅有的6部程控電話指標中爭取了一部,安裝到菜市場,為運銷商配上“順風耳”。

  [張桂昌]他提出了“五渠通天下,四海集一市”的口號,舉全縣之力,發展運銷專業戶、聯合體,把全國大中城市幾千個單位引進壽光建蔬菜基地,吸引全國的商販來壽光蔬菜交易。1991年,九龍批發市場從20畝擴大到650畝,交易額增加到240億,正像王伯祥設想的那樣,這裡沒有賣不出的菜,也沒有買不到的菜,壽光成了全國最大的蔬菜集散地。

  [張桂昌]蔬菜市場這個橋頭堡抓好了,伯祥書記又把目光投向了更高遠的目標。1988年春節前夕,聽説大連瓦房店農民韓永山冬天不用生爐子,在大棚裏種出了黃瓜,他立即安排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王樂義,三闖關東,把“大棚技術連姐夫都不敢教”的韓永山請到了壽光。先在三元朱村搞試點,動員17個黨員&&,要求縣鄉兩級幹部幫他們調好地,貸上款,並親自去給大家鼓勁:“大膽試,天塌了,我頂著!”1989年8月,三元朱村在韓永山指導下建起了17個冬暖式蔬菜大棚。當年大棚黃瓜喜獲豐收,每個大棚純利潤兩萬多元,三元朱村一下子就冒出了17個萬元戶。這在當時猶如一聲春雷,轟鳴在冰凍雪飄的壽光大地上。

  [張桂昌]蔬菜市場這個橋頭堡抓好了,伯祥書記又把目光投向了更高遠的目標。1988年春節前夕,聽説大連瓦房店農民韓永山冬天不用生爐子,在大棚裏種出了黃瓜,他立即安排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王樂義,三闖關東,把“大棚技術連姐夫都不敢教”的韓永山請到了壽光。先在三元朱村搞試點,動員17個黨員&&,要求縣鄉兩級幹部幫他們調好地,貸上款,並親自去給大家鼓勁:“大膽試,天塌了,我頂著!”1989年8月,三元朱村在韓永山指導下建起了17個冬暖式蔬菜大棚。當年大棚黃瓜喜獲豐收,每個大棚純利潤兩萬多元,三元朱村一下子就冒出了17個萬元戶。這在當時猶如一聲春雷,轟鳴在冰凍雪飄的壽光大地上。

  [張桂昌]要大面積推廣蔬菜大棚,改變傳統的種植方式,當時的農民一無技術二無資金,抗風險能力弱,其難度可想而知,但王伯祥迎難而上,親任總指揮,在壽光打響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業産業革命人民戰爭。從1989年1月到10月,伯祥書記先後在三元朱村召開了五次由全縣領導骨幹都參加的座談會,每次會議都有的放矢,解決大棚生産的突出難題。農民缺少資金,他親自協調貸款,出臺政策給以補貼;為保證種菜用地用水,要求鄉村統一調整土地,組織專業隊打井;為了留住技術專家,決定重獎韓永山,在大會上他明確地説:“在搞大棚這件事上,你們聽我的,我聽韓師傅和樂義的。”韓師傅和王樂義受了這樣的知遇和信任,就拼命地工作,平均每天跑數百公里,每三天把全縣新上大棚指導一遍…… 

  [張桂昌]從此,蔬菜大棚在全縣紅紅火火建起來,大半年時間裏全縣25個鄉鎮、500多個村莊建起了5130個大棚,當年戶均種菜收入增加2萬多元,全縣大棚菜收入1.2億元。蔬菜大棚成了壽光人的搖錢樹,壽光菜也揚名四海。最後王伯祥書記又號召壽光人敞開大門,不搞技術封鎖,毫不保留地向外傳授技術,從此,壽光大棚蔬菜以不可阻擋之勢向四海燎原,掀起了一場全國“綠色革命”。今天到壽光蔬菜批發市場,你會看到一座有兩層樓高的白菜雕塑,這是壽光的“圖騰”,壽光的百姓都知道,是蔬菜讓壽光人拔了窮根,而王伯祥就是那個拔窮根的領頭人。

1/2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