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國際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視頻][媒體焦點]美國《邁阿密先驅報》頭版 美俄核條約:“開始”條約開始不容易

CCTV.com  2010年04月02日 13:29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央視網  
進入[中國新聞]>>

  

    央視網消息(中國新聞):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第二次正式協商4月1日結束,臺方主談人黃志鵬稱“內容有相當程度共識”,並會儘快展開第三次協商。然而民進黨卻一再阻撓。

    1、台灣《中華日報》社論:執意反對,民進黨意欲何為?

    多種民調顯示,台灣人民對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的接受度、重視度越來越高。這就意味著人民確信,台灣未來經濟發展與ECFA是否能健全運作,關係至為密切。遺憾的是,民進黨執意反對。民進黨對凡是兩岸交流的事無不採取反對態度。ECFA所涵蓋的內容僅及于經濟議題,民進黨卻口稱“不懂內容”,咬定ECFA為政治議題,更將ECFA誣指為“賣臺協議”。希望國民黨要有耐性和決心,不因民進黨“抵死反對”ECFA而亂了步調,同時應動員全黨力量,努力向人民説明ECFA的詳實內容。馬英九願以ECFA為議題,和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廣泛討論,但民進黨卻堅持辯論。台灣政治人物共商政事是已成慣例,卻從未聽説過辯論之事,因此民進黨是何居心,昭然若揭:無非是拿ECFA做為政治鬥爭的工具罷了。

    2、新加坡《聯合早報》釋放五大保證 大陸擬減輕臺民眾疑慮

    在兩岸針對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進行實質協商之際,國臺辦主任王毅接受台灣《旺報》專訪,提出五點保證:大陸降稅産品的金額與出口將少於或低於台灣,降稅産品惠及台灣中小企業和基層民眾,不影響台灣弱勢産業,不要求大陸農産品輸往台灣,無意對台灣實施勞務出口。王毅的談話,回擊了民進黨的質疑,並針對協議引起民眾擔憂的根源,一一作出回應。

    3、台灣《聯合報》:全球化才是兩岸推手

    自2008年起,兩岸“三通”、大陸游客赴臺、大幅採購、陸資登臺、MOU與即將簽訂的ECFA等,使得台灣許多産業受惠。兩岸經貿合作是全球化潮流中的必然選擇,如此不但可以優化資源配置,還可以擴大台灣參與世界市場的機率。因此ECFA的簽定有其必要性與急迫性。目前台灣內部對ECFA之爭,其實是全球化與反全球化之爭,而並非民進黨所渲染的“傾中”問題。若為反對ECFA而自外于全球化,自閉“鎖臺”,必定自取滅亡。

    4、《國際新聞報》:台灣各界盼簽署ECFA

    ECFA是“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縮寫,這簡簡單單四個英文字母,已經讓島內藍綠雙方持續爭論近一年。所謂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簡單來説就是讓台灣商品免關稅進入中國大陸市場,擴大産品在大陸市場的佔有率;同時台灣也提高免關稅商品的比例,大幅開放市場給中國大陸。支持的人説,它能讓臺股飆升,讓旅遊、鋼鐵、塑化、金融、汽車行業大賺;反對的人説,它會讓台灣農業、中小企業受到衝擊,産業上更依賴大陸。今年兩會期間,溫家寶總理給ECFA的定調是“讓利給台灣”。按照兩岸高層的預想,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將在今年4月簽署6月上路,已如箭在弦上。分析人士認為,台灣內部對協議有爭議也屬正常,但臺當局權衡利弊後認準了就不要拖。協議簽署完讓老百姓實實在在得到好處,真理就不辯自明了。

    媒體其他焦點

    5、美國《邁阿密先驅報》頭版 美俄核條約:“開始”條約開始不容易

    奧巴馬和梅德韋傑夫宣佈了新的名為“開始”的核武器削減條約,規定將兩國各自的核彈頭限制在1550枚,戰略核運載工具的數量限制在800以下。專家分析,即便按照新條例將核武庫規模從目前的基礎上“削減三分之一”,美俄戰略核武器的數量仍佔全球總量的90%以上。同時美俄雙方在美國導彈防禦系統問題上存在尖銳分歧,想讓“開始”條約真正開始,將很不容易。

    6、印度《印度斯坦時報》頭版 印巴和談又生事端 印度河恐變“禍水”

    幾十年來,印巴兩國一直和平地分享印度河的河水。而最近,巴基斯坦聲稱印度違反了1960年雙方簽訂的《印度河水使用協議》。位於該河上遊的印度水力發電站工程使得本該流向巴境內的水流減少,從而影響了下游巴基斯坦的農業生産。而印度官員堅稱印方沒有違背協議,並指責巴目前的水匱乏現象是由管理不善和各省份之間用水分配不均所致。這一水資源的爭端使印巴兩國本已複雜的關係更加撲朔迷離。

    7、智利 《聖地亞哥時報》 頭版 地震後 智利旅遊業艱難求存

    儘管地震對智利境內90%的賓館、景點都沒有造成硬體上的損害,但智利旅遊業卻遭到了嚴重的打擊。國外遊客紛紛取消來智利旅遊的計劃。智利各地旅館3月的預訂取消了50%以上,4月的預訂取消了30%左右。面對這一狀況,智利旅遊業秘書長勞拉稱,為恢復智利的旅遊形象,他們實施了廣告策略來為智利進行密集宣傳。她同時強調旅遊部門需常備應急方案,許多當地政府沒有做好應對自然災害的準備也是出現這次旅遊業危機的原因之一。

     

責編:劉一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