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春燕:
從12月7日到今天,已經開了整整一週的哥本哈根氣候峰會,把全世界的分歧煮成了一鍋粥。峰會的第一週是在12號的大規模抗議示威中收場的,哥本哈根的街頭因此一片混亂。會場裏很多代表團成員在這一週的交鋒裏已經筋疲力盡,可是他們沒有調整的時間,因為本次峰會的重頭戲即將在本週開場。從12月17日開始,有110位國家領導人將會齊聚這裡,可是他們將帶來的是突破、還是更激烈的交鋒?讓人難以預測。
對於中國來説,哥本哈根註定是一場激烈的戰鬥。解振華、何亞非,兩位中國部級官員第一週就已經出場了,顯示了中國對哥本哈根會議的深度參與。然而就在過去的這個週末,我們也從一些外國媒體上讀到了一些不和諧的聲音,有的説中國將會成為氣候變化談判的阻礙,有的説中印可能會成為峰會失敗的替罪羊。
有關背景,我們先通過一個短片了解一下。
12月14號,是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第二階段談判正式拉開帷幕的日子,而回顧過去的一週,許多媒體都使用了“交鋒”、“指責”,甚至“混亂”這樣的詞彙,來形容目前大會的僵持狀態與觀點碰撞。就在週末,英國前首相布萊爾表示, 沒有美國和中國的參與,即將達成的協議就沒有什麼本質變化。
布萊爾 美國前首相:除非中國和美國參與這項協議,否則這項協議對於世界將沒有任何意義。
而法國《世界報》也在週末發表文章稱:“峰會成了中美兩國的角鬥場。中美兩國的激烈對峙,讓歐洲做出的數十億歐元援助姿態變得無人關注。”《印度時報》則憂心忡忡地指出,“隨著哥本哈根會談臨近結束,如果發達國家不提供更多的東西,會議破裂,發達國家將很可能開始再次指責印度和中國對峰會阻撓壞事。
事實上,西方試圖將中印等發展中國家定為峰會失敗替罪羊的動作已經開始了。12號,歐洲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德國《圖片報》以“中國是世界拯救的阻礙”為題發表評論。針對這種説法,中國外交部副部長何亞非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採訪時表示,中國不會成為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障礙,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將做出努力和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