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公佈的708號蘇-27M飛機進行隱身測試的照片。
環球時報記者徐真君報道 《航空週刊》集團《國際防務技術》主編Bill Sweetman在8月25日發表了題為《隱身蘇霍伊》的文章,分析了蘇霍伊戰機,尤其是蘇-35戰機在隱身方面與電子戰方面的改進,以及兩者配合(低雷達截面與阻塞干擾)對空戰所帶來的影響。
作者表示,在2003年出席隸屬於俄羅斯科學院的電磁理論與應用管理研究院(ITAE)的會議時,ITAE發表了關於測試雷達截面(RCS)軟體與測試飛機RCS的方法等的詳細的論文。
ITAE同時對低雷達發射材料。所有的研究都針對減少蘇-27飛機的雷達反射面。在ITAE公佈的圖像中還有708號蘇-27M飛機進行RCS測試的照片。而708號機蘇-35S飛機的驗證機之一。
ITAE的報道顯示,俄羅斯的科學家們已經解決了蘇霍伊蘇-27系列飛機隱身性能最大的障礙----沒有遮攔的直通發動機壓氣機的進氣道。與超級大黃蜂在進氣道內安裝雷達波阻擋物(有被吸入發動機的危險)的解決辦法不同,ITAE將雷達吸波材料涂在了第一級壓氣機葉片上。其他雷達吸波材料的應用包括座艙蓋金屬鍍膜與導彈彈體上雷達吸波材料噴漆處理。
此外,ITAE還試驗了等離子隱身技術,裝置安裝在雷達天線前部。但公佈的細節很少。可能等離子發生器裝在一種絕緣所料包裝內,並且可以在極短時間內開關(10余個一百萬分之一苗內),這樣在雷達工作時等離子隱身裝置關閉,以便不干擾雷達工作,在雷達不工作時打開。但與雷達吸波材料應用相比,這相技術看起來並不那麼成熟。
據《航空週刊》集團《國際防務技術》主編Bill Sweetman對俄羅斯航空工業相關與會者的採訪稱,大約100架蘇霍伊戰機進行了這種隱身改進。
當然,這些技術並不是獨一無二的,美國超級大黃蜂,歐洲戰鬥機都有類似的隱身措施。但作者稱,當考慮到到蘇-35戰機採用的新型阻塞電子干擾組件,事情就不同了。
阻塞電子干擾與減少了雷達反射面積是高度協同的技術。燒穿距離(burn-through range.即為目標電子干擾系統不能對我方火控雷達進行有效干擾的距離,因為干擾功率已經比雷達回波小了)與探測距離相比,隨著雷達反射面積的減小而下降的速度快的多。
雖然一些導彈可以在受到干擾時運用“跟蹤干擾源”的模式打擊目標,但導彈的智慧程度必須和對方干擾機的頻率捷變更加高超,而這點是很難確定的。 新型的干擾機採用固態定向發射單元與數字無線電頻率記憶(digital RF memory, DRFM)系統,這樣可以在十億分之一妙內把同樣頻率的無線來波發射回去,這種干擾方式對任何對手來説都非常棘手。
相關鏈結:
責編:彭偉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