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突然現身朝鮮首都平壤,給朝美關係改善帶來莫大亮色。
克林頓此行似有三重身份:美國前總統、美國國務卿的家屬、並可能擔當美國現任總統的特使。由於朝美仍處敵對關係,克林頓訪朝必須事先得到美國政府批准,這自然易如反掌。重要的是,克林頓訪朝不是為了旅遊,而是應該承擔了重要的使命。
這項使命,是為釋放兩位被朝鮮扣押的美國女記者進行斡旋。這一任務相當棘手,因為這兩位美國記者已落朝鮮之手,並且各方面情況顯示她們確係非法進入朝鮮國土,而且在朝鮮審判她們時承認了錯誤。這就使美國處於十分被動的局面。
奧巴馬政府上臺後,在全球開展對話外交,獨獨對朝鮮採取冷處理做法,謂之以“良性忽視”。希拉裏國務卿曾以一個母親的體驗,認為對一個容易“作”的小孩,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去理,而朝鮮就是希拉裏眼中的那個小孩。
但兩個美國記者被朝鮮扣押,無論奧巴馬還是希拉裏都無法坐得住。作為國家領導人,他們有責任解救國民,向本國人民顯示其責任感以及能夠順利解決問題的才幹。但朝美仍在為朝鮮核問題齟齬不斷,而且奧巴馬政府拒絕與朝鮮直接對話,這時候白宮在政治上無法做出派高官直接與朝鮮溝通的舉動。
然而,派遣前總統克林頓前往平壤,無疑是走出迷津的高招。克林頓已是一介平民,他出使朝鮮不損害美國官方當前拒絕與朝鮮直接對話的原則。然而克林頓身份特殊,在美國誠意示好時,朝鮮也較有可能良性互動,取得朝美最高層的溝通,從而産生多贏結果。
最為理想的結果是:朝鮮在美國政府明確道歉並予以補償的情況下,啟動釋放兩名記者的進程。同時,美朝達成默契,以克林頓訪朝為契機,事實上恢復雙邊正式對話。美國如果不做這一妥協,是難以取得朝鮮釋放記者的讓步的。朝鮮對美外交既要面子又要裏子,克林頓訪朝是載體,但是比這更為重要的是內涵,也就是他訪朝産生的成果:朝鮮要同美國直接對話。
但是,如果美國接受與朝鮮直接對話卻放棄要求朝鮮回到“六方會談”,這也難有可能。由於美國根本上不信任朝鮮,它並無把握能在雙邊會談中迫使朝鮮就範。而且,美國迄今還反復強調只能在“六方會談”上與朝鮮對話,奧巴馬政府不可能授權克林頓做出重大妥協,白宮也不可能損害它與“六方會談”其他幾方的互信,僅僅是為了解救兩個記者而置多邊合作于不顧。
所以,克林頓必然要求以朝鮮返回“六方會談”作為美國同意恢復朝美雙邊會談的條件。如果他這次斡旋確能取得如此成功,將是各方均有所得。首先可被視作朝鮮對美外交的收穫。朝鮮做兩名記者的文章,迫使美國新政府延續小布什政府後期與朝對話的做法。朝鮮給了克林頓面子,既對希拉裏未來政治生涯進行投資,並將引使奧巴馬政府在朝鮮棄核政策上有所收斂。
其次,上述博弈如能遂願,對克林頓和美國而言,也將是一項重大的公共外交的勝利。奧巴馬政府將有望擺脫幾個月來因記者被扣所面臨的壓力,希拉裏國務卿的記分本上又將添上一筆。克林頓前總統對其搭檔前副總統戈爾也有交待,畢竟這兩位記者是戈爾目前所開的“今日電視傳媒公司”的職員,克林頓對老部下要盡份力。
國際形勢風雲變幻。今年3月因盲目入朝而被扣留的兩位美國記者,在4個多月後將被證明是促使朝美改善關係的一個資産。此次克林頓飛赴平壤,反映了朝美雙方對於改善關係的共同心情,由此開啟的美國新政府與朝鮮的溝通以及因此蘊藏的朝美對話空間,可能深不可測。(作者係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美國研究中心主任)
相關鏈結:
責編:荀志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