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3月10日電題:“不能指望看到復蘇跡象的中國把世界扛在肩上”
這幾天,全球股市經歷了一次“中國波動”:兩會前“因市場預期政府工作報告將公佈對4萬億元投資計劃加碼,全球股市和商品市場集體上揚”;但在3月5日之後,“大家沒有看到6萬億或者8萬億的新經濟刺激計劃,包括美國股市和原油期貨又跌了下來”,路透社、彭博社的報道迅速而又顯得很無奈。
國際媒體對中國沒有推出新經濟刺激計劃的“失望”,凸顯了中國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已看到復蘇跡象”的特殊地位。由於政府採取的種種措施開始起作用,英國《獨立報》稱:“雖然中國經濟在減速,但不特別明顯,可以從北京和上海的大街上發現這一點。”而用電量增加、採購經理人指數上升、製造業增速下降放慢使得一些外媒感嘆“目前中國經濟數字已經體現了趨穩和回暖的跡象”。
更受矚目的是滿滿的信心——“兩會上中國官員的樂觀情緒表明中國與在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機中掙扎的西方經濟體之間大有不同”。美國《華爾街日報》注意到“中國飆升的銀行貸款在全球經濟低迷中脫穎而出”,“正當許多國家的金融系統萎靡不振之際,中國的銀行仍在為經濟源源不斷地輸入資金”,“再佐以鉅額的中國家庭儲蓄及健康的企業資産負債表,銀行放貸使得中國避開了肆虐其他國家的流動性危機以及信貸系統崩潰”。
與日本《東京新聞》“希望中國能夠支撐起世界經濟”的態度類似,多家外媒關注中國兩會的“焦點”始終沒有從“經濟引擎”上離開。新加坡《聯合早報》説:“西方主流大報圖文並茂地報道溫家寶的報告,可見深陷金融危機裏的國際市場對中國兩會的重視”,因為“中國的決策將對全球更多的人産生影響”,現在“從北京傳出的任何關於經濟的話語,都有可能在數千里的角落引發‘蝴蝶效應’”。
儘管“全球都在關注中國經濟,中國責任重大”,外媒對中國“引領世界經濟”充滿“期待”,但也有分析家保持著獨到的冷靜,認為“不能指望看到復蘇跡象的中國把世界扛在肩上”。
因為中國承認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還在蔓延,尚未見底”,“應對金融危機是一場持久戰”,對中國沒有推出新的經濟刺激計劃以“刺激”世界,美國《華爾街日報》等表示出了“理解”。摩根大通的專家稱“中國早期穩定的跡象令人振奮,但上升勢頭能否持續還是個問題”。花旗銀行分析人士也認為:“顯然中國政府不願在經濟減速的現階段就用盡手中的彈藥。”
而對因産能過剩、需求萎靡而叫苦連天的國際市場,中國也不可能註定是買單的“救世主”——中國目前下崗最多的是出口型企業,對經濟下滑影響最大的是勞動密集型企業,而擴大內需最主要的是要解決就業問題,否則談不上解決民生問題,所以儘管有外媒稱“嚇了一跳”,溫家寶總理還是發出了“我們強調擴大內需,絕不能放鬆出口”的明確聲音。
更因為,“如果今年經濟增長達不到8%,國家可能面臨更多社會問題”,其實解決好13億人口吃飯和發展問題本身,就是中國對世界最大的貢獻。“追求長期目標與解決眼前困難相結合,擴大內需與改善民生相結合”,美國《時代》週刊因此建議,中國當務之急應著力做好兩件事,“一是增加所有中國消費者的收入,二是要讓消費者有足夠的安全感”。
不管怎樣,中國在全世界“期待”中保持著冷靜,並繼續採取著應對金融危機的後續措施。英國《金融時報》援引“中國權力很大的經濟規劃部門”--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的話,目前“中國應對金融危機的措施是有力的,也是有效的”。
記者于長洪、唐璐、葛素表
責編:劉英來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