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媒體報道山東壽光縣委老書記王伯祥,離開崗位已經18年,當地幹部群眾依然滔滔不絕地數説他在位時給老百姓辦的好事,委實令人感嘆。
2009年12月30日,中組部、中宣部、中央深入學習科學發展觀活動領導小組、山東省委在人民大會堂聯合舉行王伯祥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報告團5位成員的講述激勵着在場每個人的心。掌聲一次次長鳴,獻給為百姓鞠躬盡瘁的縣委書記,被喻為當代焦裕祿的伯祥書記。
山東省壽光市是全國聞名蔬菜生産基地和集散地,號稱“中國一號菜園子”。壽光蔬菜産業的發展和當年的一位縣委書記分不開,這位縣委書記已離任18年,但是,當地老百姓依然惦念他、敬重他,他的名字還是那樣響亮,他就是王伯祥。
王伯祥,男,漢族,壽光市化龍鎮北柴西村人,1943年2月出生,1965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産黨,1967年9月參加工作,1986年6月至1991年8月任壽光市委書記;1991年8月後,先後任濰坊市副市長,市委常委、副市長,市委副書記、市長;2002年12月因病辭去時任職務,2008年1月退休。 他是一個改變了全國蔬菜市場格局的人,他是一個改寫了壽光歷史的人,他是一個把山東有名的窮縣打造成全國百強縣的人。從1986年到1991年,在任五年半的時間裏,王伯祥做了三件事,把壽光菜賣遍全國,完成了對壽北的改造,使壽光工業産值翻了兩番。 >>>點擊進入留言<<<
2009年4月,冬暖式大棚創建成功20周年紀念活動在壽光市三元朱村舉行。被稱為“冬暖式大棚蔬菜之父”的村支書王樂義開口便説:“沒有伯祥書記,壽光菜和我的名氣哪有這麼大!”
壽光北臨渤海,南抵青州,東銜寒亭,西接廣饒。一條彌河穿縣而過,將壽光分為南北兩塊。然而壽南壽北因自然卻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上世紀八十年代,壽南氣候濕潤,土地肥沃,被譽為“昌濰糧倉”;佔全縣面積近百分之五十六的壽北卻草樹不生,一百二十萬畝鹽鹼地上的二十萬人生活無比艱辛。
在接受記者的採訪時,原壽光縣建委主任齊來吉是唯一一個説王伯祥“不是”的人。 原來,他這個建委主任曾整整三年處於“不務正業”的狀態。1986年到1988年,為搞經濟發展,齊來吉當過壽北開發後勤部的副部長,還當過鄉鎮企業領導小組的副組長。
劉效武與王伯祥同村,又是同學。當王伯祥還是縣委副書記之時,三年未見老同學面的劉效武便去看望王伯祥。為了不空着手去,劉效武用一個書包,背了四斤綠豆。結果,王伯祥不僅生了氣,也失去了主人的氣度,他沒有讓劉效武坐下,就這樣,劉效武呆呆地站了半天。
——“伯祥書記有個口頭禪:看準了的事兒,對老百姓有好處的事兒,不幹則已,幹就幹好!”
——在王伯祥鼓勵下,王樂義去東北請來韓永山師傅,合計着試驗大棚。王樂義對記者説,一個大棚得投入六七千元,村民怕搞砸了背一身債。
——實事求是地説,當時也牽扯到一些姓‘社’姓‘資’的問題,因為你要抓市場,就必然發展一些個體私營經濟,就可能承擔政治上的風險。”
——有人提醒:擺弄企業風險大,幹好了也得三五年才見效,你可是説走就走,這不是養了雞讓別人吃蛋麼?
——有人向他諫言:“治理彌河工程量太大,能不能先幹縣城周圍這 10公里,搞得精緻好看些。 上級領導來壽光都走這裡。”
——回想當年推廣冬暖式大棚的經歷,王樂義激動難抑:伯祥書記通過我,以3萬元年薪從遼寧瓦房店請來早期冬暖大棚發明人韓永山,那時伯祥書記的月工資才10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