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祥書記有個口頭禪:看準了的事兒,對老百姓有好處的事兒,不幹則已,幹就幹好!”
——在王伯祥鼓勵下,王樂義去東北請來韓永山師傅,合計著試驗大棚。王樂義對記者説,一個大棚得投入六七千元,村民怕搞砸了背一身債。
——實事求是地説,當時也牽扯到一些姓‘社’姓‘資’的問題,因為你要抓市場,就必然發展一些個體私營經濟,就可能承擔政治上的風險。”
——有人提醒:擺弄企業風險大,幹好了也得三五年才見效,你可是説走就走,這不是養了雞讓別人吃蛋麼?
——有人向他諫言:“治理彌河工程量太大,能不能先幹縣城周圍這 10公里,搞得精緻好看些。 上級領導來壽光都走這裡。”
——回想當年推廣冬暖式大棚的經歷,王樂義激動難抑:伯祥書記通過我,以3萬元年薪從遼寧瓦房店請來早期冬暖大棚發明人韓永山,那時伯祥書記的月工資才10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