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時代先鋒】太行山的兒子

 

——追記河北邯鄲叢臺區委原常委、組織部部長王彥生(上)

CCTV.com  2009年11月04日 11:01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工人日報  

  還有什麼比直面死亡的抉擇更能顯現一個人的價值觀?

  這天是2009年2月4日,農曆乙醜年正月初十,正是立春,但天氣依然寒冷。

  清早起來,盧愛花心情很壓抑,透過窗子看了看外面微明的天色,心裏堵得慌。自從丈夫王彥生2005年7月被查出腦瘤後,她的心就一直揪著。

  她看了眼丈夫那記滿了行程的手機,真想把它關掉,但自從前幾天她關了這個手機,脾氣溫和的丈夫罕見地對她發了火後,她就明白了丈夫的心思。心裏暗自嘆口氣,她熬了丈夫最喜歡也是最常吃的早餐——小米粥。

  王彥生隨後起床,洗漱。當天是叢臺區政協會議開幕的日子,身為邯鄲市叢臺區組織部部長的他需要做很多組織工作。他特意穿上那件難得一穿的棕黃色西服,這是他僅有的西服,價值一百多元。

  突然間他感到一陣眩暈,隨後頭劇烈的疼痛起來。自從4年前查出腦瘤後,他每天都在感受著這樣的疼痛。一直擔心丈夫忍耐力的妻子發現他臉色很不好,就勸説道:“別去開會了,跟領導請個假。”

  “兩會一年只開這麼一次,我怎能不去呀?”溫和的回答卻蘊含著不容反駁,妻子拗不過他,把米粥端來。王彥生匆忙吃了三口正準備起身時,突然“呀”的一聲,捂住了頭。接著,便轟然倒地,他睜著眼睛,動了動嘴,似乎還要説什麼,但終究再沒醒來……

  在早春,在這個寒冷的清晨,49歲的王彥生,帶著未能與會的歉意,匆匆告別人生。

  2009年10月26日,王彥生瘦弱的妻子在給我們艱難回憶丈夫最後的日子時,數次啜泣。她知道早在查出病情的那一刻,丈夫就已經做了生死抉擇。他患的是腦部左側基底動脈梭形瘤,按照醫生的話講,這就相當於在腦部安裝了“定時炸彈”。得知病情後,王彥生心情很沉重,雖然表面平靜,但是女兒從他早上浮現的眼袋就知道,他當時整夜整夜睡不好覺。

  這樣的日子並沒有持續多久。

  “既然病情已經無法改變,就讓我用有限的時間為黨多做點事。”他和自己上級領導交了心,在他的一篇工作日誌上,赫然寫著:頭痛半個月了,一天沒休息,我要堅持!此後的一千多個日日夜夜,王彥生就是這樣與時間賽跑,直到生命的終點……

  王彥生出生在燕趙古城邯鄲的涉縣,那裏綿延著雄壯挺拔的太行山脈,正如他自己在博客裏寫的那樣,“大山賦予了我全部的性格”。近山者仁,他49年平凡而又激越的人生給我們展現的是一個從大山裏走出的兒子對黨的事業無限忠誠和對人民的深厚情誼。

  大山的質樸

  走過曲折的山路,我們來到了他的家鄉,西安居村。站在村口四週轉一圈,目光所及都是連綿起伏的山巒。

  村裏的老人都説他命硬。四歲時,他24歲的母親就離開了這個世界。在王彥生的記憶裏,娘只是個符號,是在被打疼了哭叫時嘴裏吐出的一個詞,他只依稀記得她躺在冰冷的土炕上,頭上插著一朵小白花,父親伏在桌上哭泣。對母親的思念伴隨他終生,他在網上下載最多的散文都是關於各種母親的,《醜娘》,《瘋娘》……

  厚道的鄉親們都會照顧他吃口飯,他是吃著山裏鄉親百家飯,穿著百家衣長大的。四叔會裁縫,王彥生上小學到中學的衣服幾乎都是出自他手。一位老奶奶家栲栳裏的甜炒麵是他兒時最美的點心。

  “我的童年是在親人們的可憐聲中度過的……”王彥生常這樣講。

  在淳厚的太行山鄉親影響下,王彥生從小就厚道老實。有一次快到晌午,父親外出未回,小彥生跑到一戶鄉親家,可人家已經吃完飯,正在收拾碗筷。對方問他:“彥生,吃了沒?”小彥生不願麻煩人家再做,就回答:“嬸子,俺吃完了。”轉身離去,自己餓了一下午。那家的嬸子知道後一把抱過小彥生心疼地哭。

  這樣的經歷培育了王彥生和基層群眾最樸素最深厚的情感,即使自己考出大山當了幹部,這種情懷也從沒改變。1996年,在王彥生擔任涉縣組織部副部長的時候,當地發了大洪水。山裏的鄉親受災嚴重,由於當時交通不便,裏面的消息根本傳不出來。

  王彥生心急如焚,背著一箱方便麵從外面開始往裏爬,走過上百道急流險灘,拄斷了十幾根樹枝,爬過100多裏山路他們來到了後匡門村。到了這裡,他才發現自己的手上都是扒石頭流下的血,腳上都是血泡。這裡的鄉親已經五天跟外面聯絡不上,馬上就會有斷糧的危險,看到王彥生,激動地大喊:“救星來了,縣領導來了。”隨後竟齊刷刷地跪在地上。

  王彥生看到四處倒塌的房屋和漂流的糧食,他知道這對鄉親們意味著什麼,王彥生也一下子跪倒在泥水中和鄉親們抱在一起聲淚俱下。這個細節,讓後匡門村的村民和老支書江宋昌至今難忘。“他是個善人,一看就是俺們山裏的孩子。”

  此後的日日夜夜,王彥生帶著鄉親們救災,他的鞋早就磨破了,露著腳趾,他抬起了第一個傷員送到村外交給救援武警,並掏出身上僅有的幾十元錢遞給傷員,看到這一幕的老村支書深深感動著他對山裏人如此細膩和深厚的感情。

  在王彥生的入黨志願書上,王彥生在上面寫道:“我從小失去母親,是吃百家飯,穿百家衣長大的,沒有人民的哺育和黨的教育就沒有我的今天,為此我將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忠誠于黨的事業。”

  大山的堅毅

  王彥生從大山深處走出,崇尚山的品格,他給自己的博客取名“山生”,他有著山一般堅定的黨性原則,始終堅持憑實績、論德才用幹部。性格堅韌,“胸有激雷而面若平湖”。

  凡接觸過王彥生的人,都説他性情溫和,沒有半點“官架子”。“他是個好人”是我們在採訪中聽到的最多的話語。然而,就是這樣一個隨和的人,一旦面對幹部選拔任用的原則性問題,就立刻變得剛硬倔強、寸步不讓。

  組工幹部,見得最多的就是跑官的人。每次面對這樣的人,溫和的王彥生就犯倔脾氣。任叢臺區委組織部長期間,一名幹部多次找到組織要求提拔,並托數位領導説情。在打了近兩年的“公關戰”卻毫無收穫後,這名幹部氣急敗壞地找到王彥生“理論”:“都説你好説話,咋到了我這兒就往死裏卡。你難道不想給自己留條後路嗎?”王彥生急了:“組織原則不是任意交換的籌碼!你這種性格不改,遲早會栽跟頭。”果然,事後不到一年,這名幹部就因違紀受到了處分。

  在區委大樓裏工作的同事就見過王彥生 “發過一次飆”。區裏有一個房産開發商想當人大代表,可由於口碑不好,票數不高,他那天在王彥生辦公室裏坐了半天,試圖讓王彥生幫他“出力”,出於禮貌,王彥生耐著性子聽完他的説辭,明確表態要按照程序辦。這個開發商對他説:“行了,我知道你啥意思,只要事辦成了,花多少錢都可以。”説完扔下2萬元錢,起身就離開了辦公室。王彥生氣得面色通紅,抓起錢一下子給他扔了回去。

  “選人用人是大事。用好一個人,會激勵一大片;選錯一個人,會挫傷一群人。我們肩頭有萬千責任!”事後,王彥生這樣叮囑組織部的同事。

  王彥生生前説過:“人活著要有個精氣神兒,人生在世要追求的東西很多,但最先要具備的就應該是——精氣神兒!”他理解這個精氣神兒就是做人的氣節。如果沒有氣節,人活著就等於被打斷了脊梁。

  他從來不出去應酬,也不接受吃請。他認為:“只要出去喝酒,自然就會有了遠近親疏,做組織工作的最重要的是要清廉。”

  上高中時他生活很艱苦,得到了同學們的關心。王彥生很重視同窗的情誼。

  後來他雖然位居官職,但每次回鄉和同學們聚會的時候都坐下位。“我歲數小,應該的。”他對同學們説:“有困難找我,政策以內的事我會全力幫忙,政策以外的事我辦不成,請同學們理解。”

  有個同學叫劉愛廷,家在農村,生活很困難。女兒醫專畢業後,曾多次找彥生,想讓其幫忙安排工作。可是她至今仍在外地當臨時工。為此彥生在2007年春節前特意帶東西來到愛廷家進行看望並解釋,臨走時丟下500元錢讓其置辦年貨,愛廷後來還説:“儘管彥生沒有安排我女兒的工作,但我明白他的難處,理解他的為人,不能因為我的事讓他失去原則。”“都知道他是那樣的人,我們從來不怪他。”他的同窗張何廷表示。

  大山的高遠

  “大賢秉高鑒,公燭無私光。” 他有著山一般高遠的眼界。

  王彥生特別注重學習和思考,在他的辦公室和家裏,我們看到得最多的就是書。在他辦公室的書架上擺放著文學、組工、歷史、哲學等各類書籍,顯示了主人廣泛的閱讀視野,也帶給了他極好的個人修養。

  勤學善思,帶給他超前的思維和科學的工作思路,著眼于解決幹部隊伍能上難下、活力不足的問題,王彥生親自謀劃修訂了曲周縣幹部管理辦法,提出了“無功就是過,有錯就追究,末位遭淘汰”的嶄新理念,在全縣有效營造起爭先創優的良好氛圍。

  2000年,發現部分農村黨員存在黨性意識差,不作為、亂作為的突出問題後,他提出開展處置農村“五不”黨員的工作思路。

  2002年,立足於規範幹部初始提名權,他主持制定了幹部職位空缺預告制度,並提請縣委開展了曲周曆史上首次公開選拔領導幹部工作,實現了從“少數人中選人”到“多數人中選人”的轉變。

  身邊的同事都很佩服他,他們願意和王彥生説話,覺得每次和他説話都有收穫。在叢臺區政府副區長樊中青記憶中,王彥生特別善於學習,能迅速接受新鮮事物,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他就能熟練使用電腦,早在涉縣宣傳部工作時,他就是有名的筆桿子,每年在市級以上報刊發表稿件130篇以上。

  為了培樹起風清氣正的用人導向,他結合多年心得,總結歸納出幹部工作的“四對”原則:“對千里馬型幹部不虧待,讓開拓者無憂;對老黃牛型幹部不忽視,讓實幹者無悔;對包青天型幹部不挑剔,讓公正者無畏;對智囊團型幹部不嫉妒,讓諫言者無慮”,並在實踐中嚴格執行。他逝世後,河北省委組織部長梁濱了解到這幾句話後,大加讚賞,認為一個基層的組工幹部有這樣的總結難能可貴。

  邯鄲政協原副主席楊仲信回憶,王彥生自己總結的學習座右銘是:“看廣播電視常開新聞頻道,參加會議要認真聽取上級報告,開博客常與‘能人’聊聊,出公差常到先進地區跑跑。”

  在王彥生住過的樓裏,他屋裏的燈關得總是最晚的。一天晚上,楊仲信見他還沒有入睡,便敲門進屋,看到床上堆滿了有關電腦的書籍,桌子上都是博客上摘錄的資料。他這時才明白,之所以王彥生思想新,觀點理性,是因為他堅持學習讀書,不斷更新思想,開闊眼界。

  王彥生的業餘生活被讀書佔得滿滿的,王彥生同事的家屬們聽説丈夫下班後和王彥生一起,無不放心,“跟彥生在一起,出不了錯。”

  勤學善思的習慣讓他遠離誘惑,卻擁有了高山的廣闊視野,屢有創新。(記者 車輝)

責編:陳昌娥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