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徐孟書:道是無情卻有情

CCTV.com  2009年11月02日 13:21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央視網  

道是無情卻有情

徐孟書

    (作者係叢臺區政協副主席、文教體局書記、局長,時任區人勞社保局局長。)

徐孟書

    我與彥生部長是2003年他到叢臺區工作後認識的,當時他任區委常委、組織部長。我在區人勞社保局任局長,不一樣的崗位卻有著一樣的特殊性,都是從事幹部和人事管理工作,都是在敏感而相對重要的崗位任職。年齡相倣、工作性質相近使我與他的交往日益加深,對他的了解也越來越多,越是走近他,了解他,越是感到彥生部長的可親可近與可敬,他身上所特有的那種精神和境界深深打動和影響著我,每每想到與他交往的點點滴滴,心中不免感到無比懷念和感傷,以彥生部長為鏡,不僅能夠甄鑒自己如何做事,更能明辨自己如何做人。

    他是一個視原則如山的人。彥生部長辦事重原則,不徇私是出了名的。組織部門,位置關鍵,經常會有人通過關係找他辦事,尤其是找其提出職務提拔、年齡變更等等要求,面對這些人他都能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説服對方,從不開口子、批條子,做任何違反組織原則的事情。也從未給我打招呼、批條子,要求人事部門幫助解決別人的工齡、工資等任何問題。在幹部選拔任用上,他始終堅持唯才是舉,嚴把關口,堅持做到民主推薦得票數不高的絕不上部務會研究。我在人勞社保局工作期間,曾經推薦過幾位年輕幹部,他們都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安排到領導崗位上工作的,面對這些幹部表示心意,上門感謝,他也都婉言謝絕,將幹部的進步歸功於組織培養和個人能力。經他推薦的幹部,都能夠勝任工作,創造出較好的業績。彥生同志淡泊名利,除了工作之初的幾次獎勵外,很難找到他擔任領導後的個人榮譽或獎勵,他擔任組織部長期間,每年評先評優,記功授獎,組織部的名單裏都沒有他的名字,很多次,本該屬於他的榮譽總是讓給下面的年輕幹部。我和他彼此間的接觸中,我能感到他生活非常儉樸,從不攀比、不浪費,下基層或加班常常一碗麵條,辦公室裏常備食品就是方便麵。一件衣服常常是穿了一年又一年。他做為10餘年的縣級幹部,外界認為他的生活應該富裕一些。但是他並不富裕,而且經濟比較拮據。自己基本上沒有儲蓄,沒有奢侈生活用品。在市內既沒享受福利分房,也沒有像樣的商品房。其父母住的是租賃的房子,自己的住房面積也不超過100平米。就連平日的就餐,他也很少接受別人因私事所設的宴請。他沒有低級趣味的追求,從不涉足燈紅酒綠。在他所走過的單位裏每次考察測評,是班子成員中贊成票最高的成員之一。其中,在“三講”活動中,從大範圍徵求群眾意見到組織幹部測評,他的贊成票總是近百分之百。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也是急著要去參加區人代會和政協會。但是,對自己孩子的工作調整,老人的身後安置,家屬的生活照料等,從未向組織提出過,就永遠離我們而去了。“對工作堅持原則、對個人嚴格要求,對組織從不張口”,他的確是説到做到了。

    他是一個視事業如命的人。彥生同志從事組織工作二十年來,始終保持著勤於學習,勤於思考、理論聯絡實際的良好作風。這一點從我們的接觸中能夠深深體會到,他的案頭經常擺放著各種書籍,既有組織工作方面的,也有人文、教育、社會等方方面面的,一有時間就要鑽研學習,經常通宵達旦,樂此不疲。他精通電腦和網絡,經常利用網絡這一迅捷的方式獲取新的知識,在同年齡的領導幹部中並不多見,特別是在他的影響下,使我對網絡也産生了濃厚的興趣,利用網絡了解和掌握了很多人事和教育工作的知識;在工作中,每到一處,他都撲下身子,深入基層進行調查研究,積極探討新時期基層黨建工作的熱點、難點問題,並適應各個時期的變化,結合各個地方的工作實際,不斷提出組織工作新思路、新舉措,不僅活躍了當地的組織工作局面,豐富了組織工作內涵,也為該地的組織工作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經驗,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在調任叢臺區委常委、組織部長後,他迅速轉變思路,開始了對社區黨建的研究和思考。面對社區資源匱乏,幹部隊伍薄弱的局面,他創造性地在社區開展了“聯幫駐”和“百千萬”等活動,改善了社區辦公條件,加強了社區黨員幹部隊伍建設,激發了社區活力。為了整合社區資源,進一步加強社區黨建的統領功能,他不顧身體病痛,親自帶隊到吉林延邊學習社區黨建工作,結合叢臺實際,探索實行了街道社區黨建的“大工委”工作機制,引起了省委組織部的關注,多項工作都受到了中組部、省委組織部和市委組織部的關注和好評。由他親自編寫的《幹部學習培訓教材》、《成功者的足跡》、《新形勢下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的理性思考》等書籍,至今仍是很多幹部工作和生活中的工具書。他十分注重工作細節,很多工作都是親歷親為,按説他抓工作應該統籌協調,安排下屬落實具體事情,但是自己卻經常加班加點,&&幹工作,在他的帶領下,組織部的各項工作都走在了全區、全市的前列。

    他是一個視情義如天的人。彥生同志四歲失去母親,是家中的親戚和鄰居,聯手哺育著這個家中唯一的兒子。為此,父親的前半生一直未找老伴,並累得渾身是病。隨著彥生年齡的增長,他把這些都銘記在心。待他工作後,在自己薪水很薄的情況下,總是5元、10元、100元地送給其姑姑、姨媽和村裏的鄰居。後來,他不顧為協調家庭關係所帶來的難度,堅決支持其父再娶,而且對繼母像生母一樣的親。他的愛人身單力薄,照顧孩子吃力,老岳母給了他很多的關照和幫助,使他不僅緩和了一些家庭生活困難,還使孩子順利上了學。對此,彥生也總是感動不已,像親生子一樣對老人行孝。當然,對組織更是如此,總認為是黨組織給了他第二次生命,思想上總有報不完的恩。對待同志,他像春天一樣溫暖,他沒有一點架子,説話隨和,即像長者,又像知己,誰有了困難,都願意找他傾訴。每當看到同志們思想上有包袱時,他都主動與人談心,春風化雨般解開他們心裏的疙瘩。單位同事的父母生病住院,他都專程看望,自己的父親生病住院,他確不願告訴任何人。作為組織部長,面對找他辦私事、托關係、走後門的人,他從未開過口子,他對親屬和身邊的工作人員嚴格要求,女兒在基層鄉辦工作,在他任職期間有多次調動的機會,他都沒有考慮,對子女説的最多的就是“千萬不要亂打我的旗號”。有人據此給他下定義説,這個人太“不盡人情”。然而,就是這個“無情”的父親, 卻對人民群眾懷有特殊的感情,無論到什麼地方調研、檢查,他都隨身裝上幾百元錢,看到生活艱難的老黨員、貧困戶,就會儘自己的微薄之力,伸出援助之手;5.12汶川大地震發生以後,平時生活節儉的他第一時間將一個月工資捐給了地震災區,並向黨組織交納了1000元的特殊黨費。同時他積極號召組織全區黨員幹部共交納特殊黨費1024308.6元。

    “道是無情卻有情,一心為公鑄忠誠”,彥生同志用他的一生譜寫了一名共産黨員對組織、對人民的忠誠,一個好兒子對父親,對長輩的孝道,一位好領導對下屬、對同志們的關愛。他用實際行動為我們樹立了榜樣,鑄起了豐碑,我們也將牢牢銘記這位好戰友、好夥伴,在他的精神照耀下,努力為叢臺發展、為人民福祉做出更大的貢獻。

責編:陳昌娥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