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農民的兒子”
張樹彩
(作者係曲周縣司法局局長,時任縣委組織部副部長,與彥生同事。)
張樹彩
王彥生同志在曲周工作期間,我先後擔任過組織科科長、副部長,兼任縣委黨建辦主任。我認為,彥生部長是一個兼有三種優秀品質的人。
一個淡泊名利、克己奉公的人
在我的印象裏,王部長臉上總是挂著微笑,很親切,很慈祥,很容易接近,沒有一點“官架子”。他一口地道的涉縣方言,很少大嗓門説話,即使發火時,頂多把笑容收起來,仍然以溫和坦誠的態度跟你溝通,沒有距離感和對立感。他時時處處用黨的紀律約束自己,大事講原則,小事亮風格,以實際行動保持一名共産黨員的高貴品質。
他在生活上從不講究,就是出差到外地也是如此。不管遠赴京城,還是近到邯鄲,吃的是快餐小店,住的是小旅館,辦事地點不遠時就徒步前往,這在外人看來是“有失身份”的事情,而他卻樂此不疲。他經常開導我們説:“家常便飯才吃得舒服,家庭旅館更有家的味道,步行可以減肥健身,能省些就省些吧,錢還是花在最該花的地方好。”
王部長是全縣幹部群眾公認的“清官”。2000年,縣直機關有一名優秀幹部,經王部長推薦提拔到鄉鎮任黨委委員。這位幹部感激不盡,偷偷把1000元錢放到王部長辦公室。第二天,王部長帶著我,到這名幹部家串門做“家訪”,把錢如數退還給他。王部長誠懇地勸告他:“我推薦你,是因為你能幹,實績好;提拔你,是黨組織的決定。你如果感覺過意不去的話,那就把工作幹得更出色一些,這才是對黨也是對我最好的報答!”這名幹部在後來的工作中一直把王部長的勉勵作為動力,顯露出良好的品質和出眾的才華,受到了基層群眾的普遍好評。
一個忠於事業、勇於攀登的人
王部長抓工作有個特點,就是一旦認準了的目標,就帶動下屬,傾盡時間、體力、精力乃至情感向這個目標集中,不幹出個樣子不罷休。就是靠這股勁頭,創出了一系列富有曲周特色的在全國叫得響的成功經驗。僅在農村黨建工作上就唱紅了“兩台戲”:一台是農村幹部系列化管理,一台是開展整治農村“五不”黨員活動。
針對農村基層黨建工作薄弱環節,王部長在認真調研的基礎上,親自組織起草了《曲周縣農村幹部系列化管理條例》。這個條例,以“系列化管理”的嶄新理念,將農村現職幹部、後備幹部和離任幹部分層管理,互相銜接;將農村幹部的選拔、培養和管理有機結合,相得益彰,輔之以嚴格的獎懲機制,極大地調動了全縣農村黨員幹部工作的積極性,使農村黨建工作出現新的起色。同時,為保持農村黨員隊伍的純潔性,提高黨員隊伍的戰鬥力,曲周縣開展了整治農村“五不”(不堅定理想信念,不按時交納黨費,不參加組織生活,不執行黨的政策,不維護農村穩定)黨員活動。王部長對《曲周縣整治“五不”黨員工作規程》親自審定,十易其稿,力求在遵循原則、界定範圍、處理方法、問責程序等方面科學規範,取得了良好效果。
曲周縣推行農村幹部系列化管理和開展整治農村“五不”黨員做法,受到省委的充分肯定,被新華社《內部參考》典型報道,在全國産生了較大反響。江蘇、山東、四川等省的許多縣市先後到曲周學習借鑒。
一個關注民生、大愛無疆的人
在跟王部長一起閒聊時,曾談及他的身世。他出身貧寒,自幼喪母,曾一度寄養于舅舅家、姨媽家,是吃百家飯、穿百家衣長大的苦命孩子。後來,他走出了大山,住進了縣城,當上了部長。不管生活環境和社會地位如何變化,他質樸的性情、寬廣的胸懷,以及骨子裏的親民情結始終沒有泯滅。
2001年,經王部長提議,曲周縣在領導幹部中開展了為期一週的“當農民兒子”專題活動。全縣700多名副科級以上幹部,紛紛走出機關,深入農村,走進千家萬戶,與農民一起吃住,一起下地勞動,調查和解決農民群眾生産生活中的難題,千方百計為農村經濟建設搭橋鋪路。到現在,依莊鄉禾秀寨的群眾仍然記得,縣裏有個姓王的部長,曾經睡過他們家的土炕,喝過他們家的棒子面粥,下過他們家的承包地,指導他們調整種植結構,讓他們增加了收入。
王部長剛調到曲周工作時,我擔任組織科科長。1998年初春,我的祖母(時年98歲)患病需要照顧,我請假回了農村老家。王部長聞訊後,當天晚上就帶著幾名副部長和辦公室全體人員來家看望我的祖母。我們全家人驚喜萬分,激動得説不出話。在村裏,我母親逢人就説:“人家王部長是縣裏的大幹部,能到咱這個窮村子裏看望一個老太太,真是想不到啊!”今年2月,當母親得知王部長去世的消息後,雙眼含淚説道:“孩子,王部長是個好人,咱不能忘了人家,以後逢年過節,你不回咱家,娘不會怪你,你要是不去看望王部長的家人,娘不饒你!”
責編:陳昌娥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