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8日,哈爾濱市水價聽證會正式召開。聽證現場,得不到發言機會的退休教師劉天曉向主持人丟了一瓶礦泉水以示抗議。筆者認為這一“砸”,究竟砸出了多少假民意,砸出了多少“被代表”,砸出了多少非正規? 13名消費者代表中,“下崗職工代表”是幹部;;“退休職工代表”是董事長……假身份佔23%。劉天曉砸這瓶水時,或許並不知道23%的真相,但一定感覺到了“堅決反對漲價的只有一人”不正常。聽證會走形式,究竟代表誰的民意?代表民意、聽取意見的聽證會何時才能正規?怎樣才能走向正軌?
以哈爾濱水價聽證會為例,儘管哈爾濱物價局以及消費者協會費盡心機,置換了部分可能會發出不和諧聲音的聽證代表,但真正的民意還是要發出聲音的。聽證會現場,唯一堅決反對漲價的退休教師劉天曉代表,因為一直得不到發言機會,甚至向主持人丟了一瓶礦泉水以示抗議。我們當然不鼓勵這樣的過激行為,不過,這一細節卻透露出……
聽證會早已悄然變味。聽證會不再是民眾表達意見的場合,而變成了漲價合理化的一場作秀。“漲價前必聽證,聽證後必漲價”已經成為目前聽證會的一個必然“定律”,因此不少網友戲稱其為“聽漲會”。水價、電價、氣價的上漲,都經歷了這樣一個“被聽證”的過程。要漲就爽快點,別每次都用聽證會的幌子來強姦民意,已經毫無新意,面對一次次這樣的“民意強姦”,大家早已麻木。
水資源等能源漲價,只要公平、公正、透明,民眾一般都能接受。但是,我們發現許多聽證會都預設了一個“漲”的前提,聽的結果只是“何時漲”、“漲多少”,特別是哈爾濱這起水價聽證鬧劇,其實就是假借程序正義而在調戲法律、強姦民意。真正意義上的聽證會應該成為一場由社會各階層廣泛參與的博弈。聽證這一原本為實現終極正義而設立的制度如何才能充分發揮應有作用,民眾期待著更加公開、公正、透明,期待著民意得到更多體現。
代表身份玩“潛伏”、不讓真正的退休職工發言,聽證會舉辦方的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如此聽證,能聽出什麼,證明什麼?回想起以前的一些聽證會,經常出現絕大多數代表都齊聲贊同漲價的現象,想來,裏面必定也有主辦方安插的“余則成”,只不過沒被發現而已。
國家之所以要建立聽證制度,就是要充分聽取方方面面的意見,從而提高決策的民主性和科學性。如果連聽證代表的身份都造假,那麼聽證的公正性就徹底失去了基礎。而且這種肆無忌憚的造假也不能不讓人懷疑:申請漲價企業提供的數據是不是假的?……
種種怪象結合在一起,説明聽證會的功能正在被公然肢解和抽空,如此聽證會與其説是在聽證,不如説是對聽證會功能的公然侮辱。要實現社會秩序的正常運行,最為關鍵的是要使社會的全體成員參與到決策的過程中來。但是,從“瞌睡”到“怒扔礦泉水瓶”啟示我們,個別地方的聽證會有時確實是徒有其表。在越來越強調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的今天,這樣的局面應該有所改變。
聽證會在很多國家都是實行有年的良好制度,學會如何利用它來表達意見也是一堂正規的公民課。首先,我們應該積極的參與報名;其次,如果不能得到發言的席位,要積極申請旁聽;第三,積極查閱被甄選的參與者的資料,使得儘量少的出現狸貓換太子的事情。最後,在任何可能的狀態下發表自己的意見與建議,如果有必要的話,請與本地的人大代表聯絡。
聽證會“僅一人反對”的結局是不是事先設計好的?我們期望,劉天曉這一“砸”,能“砸開”聽證會的真相。具體到這一次哈爾濱水價聽證會,既然有這麼多疑點,就必須向公眾説明事實真相,如果真有貓膩,就應該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當然,聽證會也有必要重開。有時候,一個人的遭遇和行動,會帶來制度性的變革。
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之所以需要聽證,就是要讓不同利益群體對公共決策問題發表意見,讓公共政策的制定更加科學、更加接近民意。從根本上來説,只要聽證會的召開公開透明,代表設置合理,各方利益能夠充分表達,無論會議得出怎樣的結果,社會都是能夠理解和接受的。但如果只是一場安排好了演員,擬好了劇本的,設計好了結局的遊戲,公眾所面臨的凶險可想而知。追究這種聽證會造假中的政府責任,就是為公共利益的維護留存一條可能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