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城鎮居民解決住房停留在“等、靠、要”三個字上。“等國家建房,靠組織分房,要單位給房。”當時的福利分房依據的是在單位的工齡、職稱,還有工作年限以及是否是雙職工等綜合評分,想分房要論資排輩。所有人都期盼著單位分房能儘快輪上自己。只要有一點風吹草動,送禮的、遞條子的,甚至拿菜刀威脅的……房管科的門檻都被踩破了。
曾有無數人在這樣的筒子樓裏結婚生子。上班是面對面的同事,下班是門對門的鄰居,一到吃飯時間樓道裏就油鹽飛濺、人聲鼎沸,這樣的場景和生活方式也許都成了一代人永遠的記憶。
同在一個單位上班又在一棟樓裏生活,他們已然由一個個小家庭組成了一個互幫互助的大家庭。樓道裏一同做飯,互相嘗嘗味道如何;你家缺煤,到我家來拿一塊吧;孩子中午一個人在家讓他去你家蹭頓飯;哎呀!你家的煤氣瓶沒擰好,我已經幫著擰好了。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瞬間爆發。離唐山僅數百公里之遙的北京,震感強烈。不久後,北京的原本條條通衢的大路邊見縫插針地搭起了簡易的棚戶——“地震棚”。
1976年初冬,地震棚紛紛加固加厚,葦箔、黃泥、磚頭(或單磚)為墻,稻草、油氈鋪頂,柴木為簡易門窗。這年冬,凜冽的西北風穿透葦箔的搖撼和呼嘯留在了許多北京人的記憶中。直到1977年以後,地震余波漸漸退去。
在農村,許多地方也搭起了“地震棚”。
責編:孫繼禮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