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現在許多人反映你老愛打斷別人的話,為什麼?
崔:現場應當瀰漫着兩個字--公平。作為裁判我説的很清楚:打斷是我們的權利。如果不打斷的話,我們都要在這裡守夜。我可以打斷你,你也可以打斷我。打斷可以讓談話有節奏。你還要考慮電視機前的觀眾的耐性。不信咱們可以試一試,做一期不打斷的,我估計觀眾在自個兒家裏就把你給打斷了。
問:有的觀眾問:現場經過排練嗎?
崔:這事兒非常苦。如果硬讓老百姓搞表演,只有一條路:砸。所以我們現場絕對不排練。包括開場第一段話,我希望都是即興的。有時因為技術原因,開場要三次,甚至四次,我説的話都不是一樣的。把同樣的話再説一遍,自己都會很難過。
問:事前的策劃案對你起什麼作用?
崔:策劃案是一種思想。如果談話者不帶着思想去談,沒人相信。沒有這樣一個思想,現場很難張嘴。現在有學者幫我理清思路,張嘴時就會有信心。但從哪兒説到哪兒,那得看現場觀眾願意到什麼程度。
問:有不少人説,現在你的節目有模式化的傾向。你怎麼看,打算維持還是打破它?
崔:我們一直在強調正常的談話,所謂模式是一個人的性格。一個人如果不經歷離婚、分家之類的人生大事,那他的性格可能在相當長的時間裏不變。反過來説,觀眾可能就奔你這個樣子來的。比如你愛看京劇裏的一個流派,是啞嗓子的,有一天你進了劇場發現他的嗓音洪亮了,你轉頭就會走。至於其他的表現技巧,那是編導考慮的事,我沒拿這份錢,也不想這個事兒。
問:你覺得這個節目靠什麼打動人呢?是思維的深度還是真實的情感?
崔:我也不知道。如果讓我選擇,我會首先選擇真實。關於包袱、噱頭這事兒,我到現在總是進退維谷。觀眾的反映總是分成兩派,一派説喜歡這個,沒有這個就不看;另一派説,如果沒有這個節目會更好。明明很嚴肅的事兒,讓你把氣氛破壞了。我現在跟大家坦白,我這種談話方式,是我骨子裏的。如果你們非要我改,我就儘量改,實在改不了,只好換下去,沒有辦法。
問:這個節目有時候要有趣,有時候要把道理講清楚,你覺得哪一個更重要?
崔:要是我選擇,我就選有趣。因為講道理的渠道太多了。比如有那麼多的書店,那麼多長進自己的機會,北京圖書館全天開放,你研究什麼都可以看到幾十、甚至上百年的資料,你可以到那裏去做學問。但大家累了一天,辛苦一天,來看看你的電視節目,在這裡做學問,真是讓他們太累了。我還沒聽説誰看電視把學問做成的呢。但是現在讓他們輕鬆的東西不太多,這不是我們的牢騷,説相聲的、演小品的、拍喜劇電影的,現在都覺得越來越難讓老百姓認同了。讓老百姓看完我們的節目很輕鬆,這是我們至高無上的原則,甚至比講道理更重要。
問:這個節目在文化追求上比較重視民間性,這是有意識的嗎?
崔:嗯,我特別強調這一點。我老婆還跟我説這個事兒,她説,你看,走在街上認出你的老百姓都那麼友好,跟你接着談節目中的話題。拍你的肩膀、按你的脖子,這就説明你的節目得到了認可。如果人家都遠遠地盯着你,最多擠上來讓你簽個字、拍個照片,你就差不多離演藝界二流演員不遠了。憑我的基本條件,在演藝圈裏撲騰,也就是個三流演員。
問:問一個更理論性的問題。許多人認為電視是靠畫面構成的,電視語言也有蒙太奇,但一堆人坐在那裏談話,用電視來表現是否違背了電視的本質?
崔:不違背。電視是以畫面構成的,這是有道理的,但是什麼是電視畫面,這值得好好探討。現在一説草原,就拍一片綠草;一説理想,就拍一片藍天;一説老百姓生活,光圈就調低,黑糊糊跟着屁股走。這是對畫面很膚淺的認識。你看看我們節目的現場,好的畫面非常多:有人在傾聽,有人在思考,有人在交頭接耳,有人急不可待要站起來表達自己的觀點,這些畫面的信息量非常非常大,即使他站起來沒有把自己要説的表達清楚,甚至在節目有限的時間內地都沒有機會表達自己,但我覺得畫面給你的信息量都是足夠的,而且畫面居非常鮮活的,或者説是真實的。把這些記錄下來是非常有意義的。這樣的畫面有一幀就足以打動人了。
問:你對這個節目對老百姓的生活起什麼作用,有沒有自己的評價?
崔:從收視率看,有成千上萬的人為這個節目早起或者晚睡,這肯定影響了他們的生活。甚至有人看完了還要給我們打電話或者寫信。所謂作用也就莫過於此吧!我們不能指望一個談話節目就能讓人靈魂出竅,這個想法不現實。
問:但是不少專家認為這個節目意義非常大,因為中國現在還沒有一個地方由專家和老百姓一起就一個公共問題互相交換意見。你同意這種看法嗎?
崔:我懷疑有這種看法的專家所在的單位來了一筆經費,他們要花掉這筆錢,就立了這個選題。我覺得一個談話節目負載不了那麼大的責任,一次講話倒可以。
問:播出的節目和現場比,哪一個更好一點?
崔:我們特別強調工廠化生産。前期的策劃是節目的一部分,現場的主持又是一部分,後面的剪輯讓兩部分昇華。如果剪出來的片子還不如現場好,我覺得這事你該採訪一下這個節目的編導。
問:一個節目要分前期、現場和後期三部分,你對它們在一個節目中對質量的作用大小怎麼看?
崔:要是跟媒介説,應該説各佔30%。要是偷偷地説,現場至少要佔到50%以上,因為主持人現場的發揮直接關係到節目的成敗。節目策劃得再好,主持人現場變成了大傻瓜,這個節目就很傻,後期編導再有本事,也不能妙手回春。
問:不少地方檯也在辦談話節目,有的節目明顯在模倣你,對這點你有什麼意見?
崔:沒法兒説。因為我不能肯定他們在模倣我。比如也找一個長得有點像我,手也放在同一個地方,你無法説那是不是人家的原生態。我倒是覺得我們節目的名字經常受到侵權,不少報紙雜誌都辦一個《實話實説》專欄,不知道能要回錢不能?但這對中國的觀眾來説,肯定是一件好事,我們也能來一番競爭。可是我看他們都不堅持,轉向太快,都往裏揉游戲、揉小品、揉歌舞,話説得越來越少。
問;每一個電視節目都有它的生命周期,你覺得《實話實説》還能存在多久?
崔:如果説《實話實説》是一個電視節目,它改變不了改頭換面、甚至銷聲匿跡的命運。如果把它視為正常的社會談話空間,那它的生命永遠不會停止。
問:現在有的節目裏,看見你很疲倦。有不少人會擔心,你精彩的東西會不會有一天被掏空?你現在有危機感嗎?你如何再充電?
崔:我想引用兩個人的話,證明這件事我想通了。我和楊瀾有過一次短暫的談話,我説談話節目報要一個人內心真實的東西,讓我做上半年,就會被掏空了。當時楊瀾睜大了眼睛,説:什麼?半年?二期就掏空了。我們的知識哪兒夠用啊!當時給我當頭一捧。後來不久,就見到著名作家麥天樞,我向他敘説自己的苦惱,説自己過去有一個很好的習慣,看看書、讀讀報,現在時間越來越少,尤其是靜下來讀書的時間。麥天樞説:你聽説過這樣一句話嗎?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我就愣了,我覺得這句話沒必要解釋。麥天樞説:十個人有十個解釋的不對。這兩句話是並列的,就是説,一個人讀一萬卷書和行一萬里路,收穫是一樣的。不是説先得讀一萬卷書,再行一萬里路,那任何人都達不到這個境界了。他説我再給你加上一條:和一萬個人説話。你現在就靠第三條,這和讀萬卷書的效果是一樣的。這讓我豁然開朗,我覺得現在我一直在充電,而且不比誰充得少。
問:許多人説,在看《父女之間》時,看見你哭了,由此改變了對你的看法,原來你還有另一面。在生活中你是一個容易被感動的人嗎?
崔:我堅信一條:我吃長相的虧吃大了。比如打起仗來,我只能是屬於打入敵人內部的那種。但自己的本性是善良的,而且很容易被打動。記得在電臺時採訪邊防部隊,在那裏採訪,邊問邊哭;回來給同事講,邊講邊哭;編輯的時候,邊編邊哭;播出的時候,邊播邊哭。始終在那個狀態,非常容易被感動。這方面的體質太弱。現在着春節晚會,我知道這段又要煽情了,可還是控制不住,被煽得一塌糊塗。
問:看來你心太軟。我們知道有的女孩子在瘋狂地追求你,你心軟過嗎?
崔:有時候會管不住自己,這就要借助外力。我的辦法是,一得到這樣的信息,首先反饋給我老婆,然後看著她拉長的臉,我就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了。我一直覺得這些女孩子不是真心喜歡我,因為我做電臺記者時非常優秀,可是沒有一個人給我寫信。
問:當了主持人之後,生活中哪些事兒方便了,哪些事兒不方便了?
崔:這一點我認為特別值得誇耀:就是我當了主持人之後,我的生活沒有任何變化。和以前一樣,有非常好的心態,常人做的事我都可以做。我可以在夏天穿着大褲衩子抱着我閨女在長安街上走,一切都那麼舒服,沒覺得有什麼大的約束。至於説到方便,謠傳有人要送我房子,但至今沒有和我聯絡上。
問:現在對你交朋友有什麼影響,現在的朋友是不是都有功利色彩?
崔;這問題一回答又會得罪一批人。我過去交的朋友有很多是有功利色彩的。現在交的朋友自然也劃成兩派。
問;你能分清嗎?
崔:他們自己能分清。可是我身上沒有什麼油水。
問:最後問一個俗的,借這個機會,讓你感謝的話,你最想感謝誰?
崔:回答這個問題又是一個得罪人的事兒,總是會挂一漏萬,説了這個,忘掉那個。感謝所有的人吧,所有的人。
相關連接:
責編:何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