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社會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季羨林骨灰今在山東臨清安葬 紀念館對外開放

 

CCTV.com  2010年04月05日 09:05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齊魯晚報  

  4月4日下午,國學大師季羨林的骨灰在家人的護送下抵達故鄉臨清。數百市民網友列隊在衛運河大橋邊迎候,季羨林之子季承向故鄉人民表示謝意。 記者 周青先 攝

季羨林和夫人生前照片。 記者周青先 攝

  4月5日上午,季老骨灰安葬儀式將在他的家鄉臨清市康莊鎮大官莊村舉行,季羨林先生生前回到“母親身邊”的遺願將實現。屆時,季羨林故居、紀念館也將正式對外開放。

  □記者 倪自放 劉銘

  本報臨清4月4日訊 4月4日下午,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骨灰運抵臨清,4月5日上午,季老骨灰安葬儀式將在他的家鄉臨清市康莊鎮大官莊村舉行,季羨林先生生前回到“母親身邊”的遺願將實現。屆時,季羨林故居、紀念館也將正式對外開放。

  故居三棵棗樹已有百年

  據了解,季羨林先生逝世後,臨清市委、市政府與季老之子季承先生懇商,達成共識,根據季老生前遺願,季老骨灰要回家鄉臨清安葬。為迎接季羨林先生骨灰回故鄉安葬,臨清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為季羨林先生修葺故居,修建憩園,鋪設路面。同時,在臨清市城市中心區建設季羨林先生紀念館。季羨林故居、憩園、紀念館匾額,均由著名學者、書法家、教育家歐陽中石先生親筆書寫。

  臨清市文化局局長王興剛介紹,季羨林故居和憩園均坐落于臨清市康莊鎮大官莊村,分別佔地560平方米和2387平方米。季羨林故居院落為兩進,主院由北房五間、東西廂房各三間組成,院內的三棵棗樹為季羨林祖輩種植,距今已有100餘年歷史。憩園由三大空間構成,包括荷塘區、廣場區、微地形綠化區。季羨林先生一生喜愛荷花,故在憩園內設立兩個荷塘,廣場區塑有季羨林先生漢白玉雕像、清塘荷韻碑和題字碑,園中安葬著季羨林先生的祖父祖母和父親母親。

  紀念館內安放季老銅像

  季羨林先生同宗曾孫、臨清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季孟祥介紹,季羨林先生紀念館坐落于臨清市文化中心建築群內,分上下兩層,第一層重點展示季羨林先生的生平事跡,分為童年時代、濟南求學、負笈清華、留德十年、學術生涯、故土深情、高山仰止七個部分,共展示100多幅圖片資料和部分文字資料,全面反映季羨林先生學術生涯及巨大成就。第二層重點展示季羨林先生的收藏和學術研究,分為書籍展廳、手稿展廳、證書展廳、書房再現、研究中心、多媒體展示廳六個部分。館內立有季羨林先生銅像,銅像為一尊坐像,高2米,體現季老平易近人的形象,很生活化。

  中國孔子基金會副秘書長王大千告訴記者,這尊銅像安放在季羨林先生紀念館中,供來人瞻仰。季羨林先生是一位對故土充滿眷戀的遊子,這次骨灰在臨清老家安放,實際上是圓了老人的遺願。 “我最後一次去醫院看望季老,一塊兒去的臨清市領導帶了份家鄉地圖,老人家一遍遍看,一遍遍摩挲,他沒説什麼,可從這個細節就能看出他對家鄉的感情。”王大千説。

  4月5日上午,季羨林先生的親屬、生前友好及各界代表400多人將參加骨灰安葬暨季羨林故居、紀念館開放儀式。

  季承作“祭父文”寄哀思

  □本報記者 倪自放 劉銘

  骨灰分三部分安放

  季羨林先生辭世已近9個月。在這段時間裏,季羨林唯一的兒子季承,每天都在閱讀和回憶中,逐漸找回親情。

  4月4日下午,季承約見中國孔子基金會副秘書長王大千和本報記者,季承感慨,父親在去世近9個月後,終於可以魂歸故里,“父親曾在《故鄉行》一文中寫道,‘娘啊,這恐怕是你兒子今生最後一次來給您掃墓了,將來我要睡在您的身旁!’父親在外忙了一輩子,如今終於可以回家了。”

  季承已將父親的骨灰分為三部分安放。一部分在北京,一部分在河北,一部分在老家臨清。

  北京的墓地已經做好,有時,季承會到墓地去看看,放上一束鮮花,和父親説説心事。

  還有一部分骨灰要安放在河北易縣的華龍皇家陵園,“藝術家王昆是父親的朋友,王昆之前曾經給我父親寫信,約定去世後把骨灰放在華龍皇家陵園,老朋友們在一起,可以談一談生前不能談的問題。父親欣然接受。”季承説,這樣安排也是尊重父親的遺願。

  而另外一部分,則由季承和家人一同帶回老家山東臨清,與季承的祖父祖母以及母親合葬在一起。

  小孫子首次回鄉

  “我們一家人都回來了。”季承説,帶著父親的骨灰回到臨清老家的除了自己,還有自己的妻子和不滿兩歲的兒子,“這是我父親回家的日子,也是我兒子第一次回山東老家,以後孩子會知道,老家在哪,爺爺在哪。”

  季承説,這個小孫子,為季老最後的人生平添了幾分凡人樂趣,“小傢伙看到爺爺就笑,不哭不鬧,現在在家裏看到爺爺的遺像,孩子還會湊上去親一下。”

  “父親最愛吃山東菜。”季承説。與父親13年沒有聯絡後,季承在2008年年底終於與父親見面,那段時間,他變著花樣給父親做飯送飯,並帶自己的兒子與爺爺見面。

  媒體廣泛刊登的季羨林老人與孫子在一起的照片,成為季羨林生前最為愜意的寫照。

  季承出書談家事

  “什麼因素也阻擋不了親情。”父親雖為國學大師,但在季承與季羨林之間,還是最原始的父子之情,對於在父親去世前找回失去多年的親情,季承説自己和家人都非常釋然。

  季羨林的遺産曾經引發風波,季承對此很淡定,父親的精神遺産和物質遺産對於他來説同樣重要,“以我的視角來撰寫家事的書《我們這一家》,將於4月底出版,書稿大約15萬字,從我小時候一直記錄到父親去世後。外界對我們家的事很感興趣,這次很多資料都是首次公開。”

  在書的最後,季承專門附上了一篇“祭父文”,內容是和父親談談心,講述父親離去後,他對父親的懷念。

  數百市民網友自發迎季老

  4月4日16時,距離季老骨灰抵達臨清還有一個多小時,在季老骨灰返回必經的臨清衛運河大橋東側,前來迎接的數百市民和網友已經在此等候,有的帶著孩子,有的放下手頭工作趕來,排起了近百米的長隊。“季老爺子,家鄉人民永遠懷念您”、“爺爺您回家了,您説過月是故鄉明”的條幅特別醒目,市民站在路邊不停地向大橋出口處翹望著,靜候季老歸來。

  17時18分,三輛北京牌照的轎車從大橋出口緩緩駛出,有市民認出這正是運送季老骨灰的車,高呼“季老回來了,季老回來了”,在此等候的市民也興奮起來。行駛在前面的轎車駛進由迎接市民組成的通道後,緩慢停下,季承帶著家人從車上走了下來。

  “謝謝!謝謝大家!”季承眼圈泛紅,雙手抱拳不停地向前來迎接的市民和網友作揖致謝,其家人也跟在身後感謝著前來迎接季老骨灰的家鄉人民。在感謝聲中,季承和家人步行近百米。17時26分,季老骨灰運抵臨清賓館,季承親手將季老骨灰抱下車,捧著走進房間。

責編:張曦健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