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為城市建設出了力,他們子女的教育,也應引起社會更多的關注。(資料圖片) 譚偉 攝
大部分農民工子女避諱談父母職業 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最近,女兒所在的南岸區金山路小學發來要求部分家長開會的通知,黃先生卻因此鬱悶起來——女兒堅決要讓媽媽去學校,而不同意當力哥的他去出席家長會。女兒上二年級了,黃先生僅僅去學校看了一次女兒,然而,就因這次探望,女兒再也不願他去學校了。為什麼呢?前日,黃先生告訴記者,因為那次扛著扁擔去學校讓女兒很沒面子。
提著扁擔進校探望女兒
黃先生35歲,老家四川鄰水縣,現在南岸區二小區一帶當力哥。去年,他把7歲的女兒(小紅)也接到主城上小學。
10月的一天,黃先生正扛著扁擔在街上找活,突然接到小紅班主任的電話通知,希望他去學校一趟。以前都是老婆去學校,擔心女兒出了事,黃先生來不及通知老婆,提著扁擔直接去了學校。
站在教室門口,黃先生提著扁擔大聲喊小紅的名字。頓時,很多的學生都應聲看了過來,盯了盯黃先生,目光又放在了他手中的扁擔上,接著回頭看看座位上的小紅。父親的出現和同學們的反映,讓小紅的臉一下就紅了,她低著頭,飛快地跑出教室,帶著父親去了班主任老師辦公室。
虛驚一場,班主任老師告訴黃先生,小紅性格變得有些內向,回答問題不主動,希望黃先生休息時多關心她。
“越來越不愛説話了。”老師沒批評小紅,黃先生也沒吵女兒,但他發現從那次去學校後,小紅變得更加沉默了,有時還故意躲著自己。
女兒心思讓父親很受傷
上周,老師又通知家長去學校,小紅主動提出要媽媽去學校。
小紅為何不情願爸爸去學校?黃先生的老婆與女兒促膝談心,才發現了秘密。
“都曉得爸爸是棒棒。”小紅告訴媽媽,自從上次爸爸去學校後,自己總抬不起頭,感覺同學們看自己的目光有些異樣,甚至在背後竊竊私語議論自己和爸爸,就好像在嘲笑自己有個當棒棒的爸爸。
小紅稱,最怕別人提爸爸媽媽在幹什麼,最近家裏又新買了什麼東西。她問記者,為什麼別人的爸爸能當老闆,她的爸爸只能當棒棒呢?
獲知女兒的心思,黃先生很傷心,沒想到自己急著跑到學校去看女兒,卻傷害了她。
為她舉辦特別班隊活動
黃先生不知道怎麼辦了?他將自己與女兒的故事及時與小紅的班主任,南岸區金山路小學教師秦巧玉進行了溝通。為此,秦老師特意在班上組織了一堂題為“感恩父母”的班會活動,讓孩子們講講父母的辛勞,談談他們讓自己感動的事,幫助小紅走出心理陰影。
班隊活動上,有同學回憶了自己生病後,爸爸晚上不睡覺背著自己輸液的往事;有同學説,冬天到了,媽媽的雙手長滿了凍瘡,但還是每天站在街頭擦皮鞋掙錢;有同學説,父母為了自己能進城上學,在建築工地上熱天頂著烈日,冬天冒著風雪,掙錢買房子遷戶口……
同學們有的父母在跑銷售、有的是餐廳服務員、有的擦皮鞋、有的也在當棒棒……沉浸在一個個“感恩父母”的故事中,小紅流淚了。.
“他們也想穿好,也不想一身汗氣過日子,可為了兒女、為了這個家,他們不得不忍受這一切。”最後,秦老師帶著孩子們唱起歌曲《父親》、《母親》,孩子們沉浸在感恩父母的情懷中。 記者 彭瑜
調查》》
八成農民工子女 不願父母到校探望
小紅的班主任秦巧玉説,在班上調查發現,全班48名學生,其中只有2名學生的戶籍在南岸區,其餘都來自周邊區縣,大多數家長都是進城農民工,有的跑銷售、有的是餐廳服務員、有的擦皮鞋、有的也當棒棒……
秦老師圍繞“你願意與父母在一起嗎?你習慣父母身上的汗氣嗎?你能大膽地告訴同學你的父母是幹什麼工作嗎?你是否願意父母來學校探望自己?你覺得父母到校對你有什麼影響?”對全班學生進行調查。
結果,大多數同學願意與父母在一起,一半的同學不習慣父母身上的汗氣,90%的同學不願意告訴同學父母是幹什麼工作的,只有兩個家長是老闆的學生,表示願意;80%的同學不願意父母來學校探望,覺得父母的職業不好,會讓自己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來。
我有話説
俗話説“兒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到底是什麼讓現在的孩子們嫌“母醜”了?還得問問更深層次的社會原因。“勞動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成了一句空話,連黃口小兒都被烙上等級觀念烙印,何其悲哀。——以德唬人 網友
我出生在農村,當年到城裏讀高中,也因為父母是農民,害怕同學嘲笑。後來懂事了,回想起才覺得自己可恥,於是加倍努力,要讓父母過上好日子。我想勸勸黃先生,莫把女兒的事往心裏去,孩子大了,自然會明白父母的辛苦。
——致腎 我不強 網友
面子人人都有,孩子也不例外。父母都有以孩子為榮的觀念,孩子肯定也有因父母驕傲的希望。對孩子的面子還是要適度照顧,但孩子在父母職業上過多計較,覺得沒有面子,那就應該注意引導了。——賈玲 家庭主婦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貧富差距的出現,孩子的攀比心理客觀存在,也可以理解,但最重要的是家長、老師,如何引導孩子克服攀比心理。
——謝玉蘭 江北區華新實驗小學德育主任
人無法選擇父母,做棒棒也許沒得面子,但女兒關鍵的是要理解父母,調整好心態,努力學習,改變命運,把父母和自己的面子掙回來才是最重要的。
——賀小燕 幼兒教育教師
責編:王璐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