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社會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走出特色 湖北“四個轉變”轉出新的生産力

 

CCTV.com  2009年09月15日 10:04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華網  

資料圖片:漢口江灘一瞥。

  增長不搞硬指標,降耗決不打折扣——這是今年湖北省政府工作報告給人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湖北省長羅清泉在報告中説:今年生産總值增長10%,這只是一個預期性、指導性的目標,實際工作不片面追求增長速度……對完不成節能減排目標任務的縣(市、區),要停止審批新的工業項目,停止審批新的工業用地;新建項目未通過環評的,一律不準開工,在建項目環保設施不配套的一律不準投産。

  一個是指導性目標,一個是約束性指標;一軟,一硬,導向十分明確。

  這種導向的原則,並非始自今日。5年前,湖北省就取消了經濟十強縣市評比,不再搞經濟數字的目標責任制。“要有目標,但不能壓指標;要比較,但不能盲目攀比;要有緊迫感,但不能浮躁。”中央政治局委員、省委書記俞正聲的這番話成為湖北科學發展、振興崛起的重要指導思想。

  湖北迫切需要提升工業化程度,但更需要提高工業化質量。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作為與東部地區差距較大、內部發展不平衡的中部經濟大省湖北,必須從自身實際出發,走出具有湖北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科教優勢加快轉化為發展優勢

  湖北特色,優劣鮮明。

  湖北是個煤炭等資源匱乏的省份。電煤幾乎全部靠外供,加上運輸上的困難,電煤難題,幾乎每年都要牽涉湖北相關領導的很多精力。靠傳統的向資源和能源消耗要工業增長的路子,顯然走不下去了。

  湖北是個科教大省,省會武漢已成為全國重要的教育中心和智力密集區之一。這裡擁有各類科研和開發機構1158家;國家重點實驗室居全國第三位,國家“863”産業化基地、國家級火炬計劃産業化基地居全國第四位……近幾年,湖北每年獲得省、部級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均在750項以上,有46項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光纖通信、激光技術、空間地理信息、病原微生物、植物功能基因、新材料研究等若干領域,代表了我國的最高水平。

  把科技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是湖北新型工業化的必然選擇,技術創新則是湖北提升經濟競爭力的中心環節。

  近年來,湖北充分發揮政府投入的“杠桿”作用,加速調動社會資源向技術創新,尤其是高新技術産業化方向聚集,構建多元化的科技創新創業投融資體系。突出公共財政職能,搭建起五大科技平臺:知識創新平臺,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技術轉移平臺,加快推進技術成果轉化;科技創業平臺,培育創新型中小企業群;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促進科技資源共建共享;科技投融資平臺,緩解創新創業的資金瓶頸。

  此外,湖北還著力培育技術市場和技術産權交易市場,切實提高市場對科技資源的配置能力。建立健全知識産權激勵機制,促進技術産權交易市場成為創新項目與創新企業的對接地、風險資本的聚集地,成為科技資源高效配置的重要渠道。去年,湖北省737項應用技術成果,廣泛應用在農林牧漁業、製造業、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業等17個行業,其中已有166項産生經濟效益,新增産值143.3億元。

  隨著發展環境的改善,湖北的技術、專利和人才等,在省內有了更大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去年,22所在武漢的高校應屆畢業生在武漢就業比率創下新高,自1999年擴招以來首次突破60%。

  今年,武漢市財政科技支出4.25億元,全市研究與實驗發展經費佔GDP比重達2.15%,明顯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武漢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陳繼勇教授認為,“十五”期間,湖北省固定資産投入增幅明顯低於全國的平均水平,而GDP的增幅卻高於全國平均水平,這從一個方面説明,湖北經濟開始從投入拉動型向科技拉動等方面轉型。

  高科技企業漸成湖北工業的主旋律

  這是武漢一條尋常的街,約1公里長,它的名字叫“光谷創業街”。

  這條街的不尋常之處在於,它沒有馬達轟鳴,沒有煙囪林立。400多家正處於孵化階段的中小型高科技企業同駐一條街,1萬餘名創業者共有一個家。這個家,就是武漢東湖高新技術創業中心——我國較早的高新技術企業的“孵化器”。

  這些寫字樓裏的袖珍企業,佔地不大,耗能不高,污染很少,不顯山,不露水,可是,卻不容小瞧!這些企業,幾乎都有自己的“絕活”,或者説,因為有絕活,才有了企業,創業者多是年輕知識分子。

  3年前,熊友輝博士來創業街時,手裏只有一項自主研發的汽車尾氣測試技術,可現在,他已經是一家擁有6大類産品、資産過千萬元企業的負責人。是創業街良好的孵化氛圍,讓一個又一個熊友輝從發明家成長為企業家。

  創業中心主任龔(日韋)自豪地告訴我們,去年底,他帶著40位創業者到江蘇昆山考察,受到了貴賓般的禮遇。他説,這是對知識的尊重,對科技的崇拜。

  近年來,武漢依託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建設的中國光谷,闖出了一條依靠自主創新、發展特色高新技術産業之路,形成了以企業為主體,以高校、科研院所為後盾的技術創新體系。這裡已形成中國最大的光電産業研發和産業基地,光纖光纜生産規模居全球第二,國內市場佔有率達50%,形成了以烽火科技、華工科技等為龍頭的光電子産業集群。華中數控已成為我國裝備製造業的核心“制腦”企業。近幾年,光谷企業累計申請專利6000余項,年均增長40%,其中發明專利佔五成以上。

  正是在高科技的引領下,武鋼集團、東風汽車公司等一批大型國企也青春煥發。去年,東風公司的利潤同比增長了46%,利潤的增幅和總額都居全國同行第二位;武鋼生産的硅鋼片等,市場供不應求,高技術和高附加值的産品穩定在八成以上。

  近日,記者在咸寧市鹹安區匯美達工貿有限公司看到,廠區一派熱氣騰騰的景象,每天貨值近10萬美元的飯碗等餐具,從這裡源源不斷地銷往歐美20多個國家。這些不起眼的餐具何以俏銷?原來,這種以石英岩為原材料、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耐熱鋼化玻璃製品,能滿足洗碗機對餐具強度的特殊要求。地處鄂西北山區的谷城縣,近3年有9家高新技術企業開發了16個節能環保高新技術成果,獲得了60多項專利。在襄樊、宜昌、十堰等地,創新正在匯聚成科學發展的熊熊火炬。

  去年,湖北高新技術産業實現增加值670億元,同比增長25%,為“十五”以來最高水平,高於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幅8個百分點。

  武漢市提出,建設創新型城市,打造自主創新密集區。今年,全市高新技術産業總産值將達1200億元以上。

  “四個轉變”——“轉”出了新的生産力

  經濟結構由資源粗加工型向綜合利用型轉變,産業結構由傳統産業為主向現代産業為主轉變,工業結構由重工業為主向輕重工業並舉轉變,産品結構由投資類産品為主向投資與消費類産品並重轉變。正是通過這“四個轉變”,湖北“轉”出了新的生産力。

  産品由“粗”而“細”。過去武漢鋼鐵集團熱軋産品以每噸3000多元的鋼坯為主,2004年熱軋改坯為板,建成熱軋板生産線,價格翻了一倍。湖北的捲煙行業,在全國曾以“散、亂、差”而聞名。18家小捲煙廠,各打各的牌,質量良莠不齊,全行業處於虧損邊緣。如今,18家小煙廠整合成一個武煙集團,共同開發“一包煙”。2004年,企業利稅就達到81億元,預計今年將達到150億元。目前,湖北一批知名産品開始叫響全國。2006年湖北創“中國名牌”15個,全省累計已有30個“中國名牌”産品。

  企業由“劣”而“優”。2004年一年,湖北停建、緩建不符合國家産業政策的小鋼鐵、小水泥等項目137個。同時全力助推高新技術産業的發展,如今,聚集了大批光電子産業的“中國光谷”,已成為武漢一張世界級名片。2005年1月,武鋼和鄂城鋼廠聯合重組,以資産存量換市場增量。接上武鋼的採購鏈,僅採購成本,鄂鋼每年就節約1億元!借助武鋼的技術優勢,原以生産普通建材為主的鄂鋼,開始向市場緊俏的冷軋薄板和寬厚板材轉産。

  截至去年10月,湖北已有47家大型國有企業完成了改制,100家國有骨幹企業民營化改制畫上句號,一批改制企業成為行業發展的“排頭兵”。10個大型企業對全省工業的帶動作用明顯增強,今年一季度完成産值佔全省1/4。

  “打基礎、管長遠”,是近幾年湖北發展的一個理念。隨著企業改制的基本完成,科教優勢轉化為現實生産力的“平臺”逐步建立,湖北新型工業化的特色更加明顯。今年以來,總投資108億元的武鋼三硅鋼三冷軋項目、投資167億元的80萬噸乙烯工程、投資107億元的中芯國際芯片項目、投資80億元的富士康綜合製造基地項目、投資72.5億元的神龍汽車二廠項目已相繼拉開建設帷幕,它帶給湖北的不只是上千億元的新增産值,更給湖北的高科技産業帶來了突破性的進展。有了這些堅實的“基礎”,湖北一定能在“中部崛起”的前列走得更好更快!(記者 顧兆農 張志峰)

責編:王鑫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