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社會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京張鐵路擬整體申報文保 沿線擬建原生態博物館

 

CCTV.com  2009年08月24日 04:58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京報   

張家口車站的老雨棚一直留存至今。

張家口南站豎立著詹天佑雕像,這裡將是京張城際的起始站。

  在京張鐵路百年之際,作為重要的工業遺址,京張鐵路將以整體形象申報文物保護單位。未來,奧運會前已開行的S2線(主打旅遊觀光),將成為京張鐵路八達嶺段的主要“使命”。

  京張今後主開行S2觀光線

  據青龍橋站站長楊存信介紹,現在京張鐵路八達嶺段,除了一天數對S2線列車外,只有兩對呼和浩特至通遼、滿洲裏方向的慢車。未來,百年京張老線八達嶺段將主要開行S2線。

  奧運前,作為市郊城市鐵路的先驅,北京北至延慶的S2線正式開行,每日數趟,列車是改造後的“和諧號”動車組,主打旅遊觀光,車廂寬大舒適、車窗也為了觀景需要改造過。

  沿線擬建原生態博物館

  首都博物館文物徵集部工作人員介紹,目前,京張鐵路沿線已有部分遺存申報了文物保護單位,但是一直沒有從整體角度進行申報。今年5月,首都博物館在延慶縣八達嶺鎮青龍橋車站舉辦了“工業遺産———京張鐵路青龍橋車站”展覽。並且聯合京張鐵路沿線各區縣文委,共同進行申報工作。

  由於目前正值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而文物保護單位的申報和評選結果將在普查之後進行。

  首博文物徵集部負責人還曾建議,在今天的京張鐵路沿線選擇合適的地段,建造一座原生態的博物館,讓今天的人們感受中國鐵路百年來的歷史變遷。

  遺址調查有諸多驚喜發現

  2007年5月到10月,首都博物館文物徵集部的工業遺址調查小組對京張鐵路進行了全面的考察。

  在調查的過程中,調查人員在青龍橋火車站還發現了一節標有“1898年”字樣的老鐵軌,比京張鐵路“出生日期”還要早;在南口機車車輛機械廠,調查人員還意外找到了當年詹天佑建造京張鐵路時工作生活了兩年多的一間辦公室;更加令人驚喜的是,經過工作人員考證,今天唐山的啟新水泥廠,就是當年經過招標被詹天佑選中的水泥“供應商”。

  - 揭秘

  “之”字軌道非詹天佑發明

  張家口展覽館沈館長表示,之前一直有人認為,京張鐵路青龍橋的之字形軌道是詹天佑的發明,在他蒐集和研究京張鐵路時發現,其實並非如此。

  據沈館長了解,詹天佑當年在耶魯上學時,課本裏就講到像這樣的情況應該如何處理,他只是把學到的東西應用了。詹天佑真正的創新是在開鑿隧道和節約經費,以及在線路的設置上,用最少的錢造出了這條鐵路,而且完全是中國人自己的力量。

  鐵路增加稅收20億元

  建造京張鐵路一個重要原因是增加收入,沈館長説,當時清政府沒有空中運輸線,海上運輸線的收入大部分在洋人手裏,就剩下陸路,而張家口就是著名的“旱碼頭”,這是條通往蒙古、俄羅斯以及歐洲的必經要道。

  後來有人測算過,當年政府從這條路獲得的稅收收入相當於現在20億人民幣。包括茶葉、馬匹、皮毛等都在這裡集中交易,再進入北京、天津等地。當時中國還比較落後,基本沒有什麼工業,皮毛等輕工産業就是支柱,也是最重要的稅源之一。

  本報記者 李立強

  - 市民故事

  悶罐車廂裏生爐子禦寒

  每天早上7點多,張家口人背著大小包,匆匆趕往北站,登上前往京城的列車。

  一百年來,這個時間幾乎沒有變過。

  火車過隧道煤煙灌車廂

  趙克發老人今年70歲,有記憶的第一次坐火車是在1953年,早班車也是7點多鐘,火車是綠皮車,但坐椅都是木頭的,坐的時間長了就特別難受,車廂也比現在的窄一點。

  趙克發的老家在延慶,那時候延慶還屬於河北,父親在延慶的南口上班,趙克發偶爾能坐火車去父親那裏。

  那時候有的客車還是悶罐車,貨車改裝的,全部是鐵皮箱子,上面一排小窗子,兩邊放椅子,冬天太冷,就在車廂中間生一個爐子,用欄杆圍著,以免燙著乘客。

  列車全部是蒸汽機車,車頭一個大煙囪,冒黑煙,所以經常不能開窗。否則就會一身一臉的黑煤灰,尤其在火車過隧道時,煤煙全部倒灌進車廂。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貨車乘客不多。車上沒有食品賣,更沒有餐車,只有水。趙克發還記得,列車員拎一個大鐵壺,給乘客送水,列車上有喝水的搪瓷缸子,一分錢一杯。吃的就靠自己帶。

  彎道太多影響鐵路提速

  另一個印象深刻的就是鐵軌道像蛇一樣扭扭曲曲,從張家口到北京得七八個小時,車子見站就停,啟動、停車時間就要兩三分鐘。而在青龍橋換車頭一般要10多分鐘。

  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後,其他鐵路多次提速,只有京張鐵路沒有大的變化。因為彎道太多,趙克發用手在地上比畫,速度快的話列車一下子就衝出去了。“那時候能修出這樣的鐵路已經很不錯,但現在的新線不能有這麼多彎道了。”趙克發説。

  本報記者 李立強

  - 老線記憶

  京張百年之路

  曾被稱為“絲綢之路的東延”,如今風光不再

  張家口車站的節奏就跟門口爐子的煙霧一樣,飄飄散散,不緊不慢。

  8月5日早上7點半,4416次列車開車前10分鐘,不少乘客陸陸續續趕過來,慢慢悠悠穿過空闊的候車廳和站臺。

  100年前這裡可不是這麼冷清,門口散步的老人指著老站房説。

  通車 萬人空巷喜不自禁

  1909年9月24日,京張鐵路全線通車,張家口站舉行盛大的通車典禮,地方誌記載,“當時全市萬人空巷喜不自禁,爭相前往,一睹為快。”

  時任清政府郵船部部堂徐世昌在站臺發表演講,他説,“張家口夙稱商力薈萃之區,每年運輸出入口貨物價格甚巨,從此,南北通道,朝發夕至,商業之興,可為預券。”

  張家口作為皮毛集散地歷史悠久。明末清初,這裡就是名揚四海的皮都,當時經營皮毛的商號多達上千家,皮毛加工作坊約百餘家。

  而張家口另一個最重要的角色是往來西北的商道,這是一條由張家口出發,通往庫倫(現烏蘭巴托)腹地的一個歷史悠久的運輸通道,商道始於明朝,至清康熙年間,道路和貨物運輸已經初具規模,起初為茶馬互市,馬市主要對蒙古族,茶市主要對藏族。這條線路也被不少學者稱為絲綢之路的東延。

  京張鐵路的開通使張庫大道更繁榮,第二年,京張鐵路的貨運、客運量達到40多萬噸,張庫大道的貿易量也達到頂峰。

  影響 數年之後煥然一新

  徐世昌曾預言:北錘風俗文化未開,民情尚樸……數年之後,此地之政治、教育、工藝、文學、美術必有煥然一新的氣象。

  在京張研究學者劉旭東看來,徐世昌準確地預言了京張鐵路對張家口的改變。

  水果、蔬菜、海鮮開始出現在張家口市場。以前張家口沒有魚,人們也不吃魚,而京張通車後天津的魚當天就可以運過來。

  大量的北京人、天津人也來了,他們大多住在清水河橋東區,被張家口人稱作“關南人”。

  隨著“關南人”來的還有風格迥異的文化。京劇動搖了二人臺、山西梆子在張家口的“主角”位置,而原住民一身皮襖的打扮也逐漸與內地同步。

  1917年,沿張庫大道修建的張庫公路全線貫通,這是我國最早的汽車運營公路。張庫公路和京張鐵路使張庫大道的貿易額創下新高,張家口成為名副其實的商埠重地,直到日軍侵華後才逐漸衰落。

  轉型 展覽館見證工業城

  新中國成立後,張家口成為最早一批重工業城市之一,因為便捷的鐵路交通和戰略地理位置,東方紅機械廠等一批重工業企業建起或者遷入。

  現在,張家口洋河的邊上還聳立著一座外形酷似人民大會堂的建築:張家口展覽館。該館沈館長説,當年能建設這樣的建築本身就證明張家口的重要性,整個河北也只有4個城市有這樣的展覽館。

  落寞 國企衰落皮都不再

  直到改革開放後,原來風光的大型國企逐漸衰落倒閉,張家口的經濟落入低谷。各地越來越多的鐵路、公路通車,“皮都”被烏魯木齊拿走了,西北的牛羊肉和皮毛有其他鐵路和高速路進入京津,不需要再經過張家口。京張鐵路曆盡繁華之後也陷入了落寞。

  本報記者 李立強

  相關鏈結:

責編:石光輝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