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含章 作者文集
蔣介石改名了!
與前些年某教授將孟子錯譯為“門修斯”一樣,蔣介石也是在“出口轉內銷”(由中文譯成英文,再由英文譯回中文)的過程中,被起了一個新名,叫“常凱申”。
創此發明的,是一本名為《中俄國界東段學術史研究:中國、俄國、西方學者視野中的中俄國界東段問題》的學術專著,作者為清華大學歷史系副主任王奇,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按理,清華和中央編譯都是響噹噹的牌子,可是在這本強強聯手的學術專著中,卻偏偏出現大量翻譯錯誤,除了將蔣介石譯為常凱申外,許多其它的人名、書名也譯得莫名其妙,在讓人大惑不解、忍俊不禁的同時,也引發了媒體的關注。
近些年,學術抄襲、學術注水、學術不學無術的現象在國內大有愈演愈烈之勢,其弊害日深,引發了社會的普遍憂慮,常為輿論所詬病。這一次,由於學術不嚴謹到將蔣介石的名字都譯錯,自然免不了又引來一場對清華、中央編譯和中國學術的討伐了。
筆者一直以為,中央編譯出版社是當下國內極少數不為商業社會所擾,能夠靜心於學術、專注于經典,為中西文化搭構精神交流橋梁的砥柱。社內殷敘彝、張世鵬、俞可平等一批治學嚴謹的學者,也堪稱當代中國研究西方政黨、思想以及全球化的大家,學術功底深厚。可如今,一本錯謬較多的書,借著蔣介石的名人效應,在媒體上弄得沸沸颺颺,難免要讓中央編譯的名聲蒙塵。看來,中央編譯唯有拿出更大的堅持與努力,才能在學風敗壞的當下,為中國出版界守住一方凈土了。
替中央編譯惋惜之餘,筆者免不了又要嘮叨全民學英語。因為在查閱相關資料後發現,這本書中出錯的大部分翻譯,問題都出在英翻漢的句式中。筆者猜測,王奇雖是以俄羅斯為主修方向的副教授,但想來也受了全民學英語的恩澤,頗識幾個單詞,再加上隨處可尋的翻譯軟體,於是就大膽進行翻譯,結果造成短短十幾頁內容,出了幾十處錯誤。
學術專著英文翻譯的錯漏百齣,折射了當前中國英語教學與應用的現實困境。一方面,中國教育在各個層面大力普及英語,形成了全民學英語的浩大聲勢;另一方面,中國真正精通英語、能夠滿足翻譯需要的專才又嚴重不足。該精的不精,不該精的瞎學,投入大、效率低,已經成為中國英語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
筆者有一位具研究生學歷的同事,大學時是該校英語角的創辦人。一日,他接一越洋電話,支吾半天也沒搞清楚對方在説什麼。我接過電話解圍,原來是一個美國人收到一封電子郵件,説他中了大獎,兌獎電話號碼留的是我們的辦公電話,我告訴他沒有這回事,事情也就過去了。但是現在想來,中國每年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推動全民學英語,可即使是研究生學歷兼英語角創辦人,還是連簡單的英文對話都無法溝通,難道還不能説明中國“全民學英語”的失敗嗎?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國人要懂英語,但不是每個人都要懂英語;中國教育應該傳授能應用的英語,而不是啞巴英語、洋涇英語。因此,只有變強制性的英語教學與考試為按需求的教學與考試,才更符合實際、更有利於培養英語專才、減少浪費,這也是中國英語教育適應市場經濟發展應有的轉變。否則,即使將“點頭Yes,搖頭no,謝謝你是三塊肉”普及到全民,又有什麼實際作用呢?(竇含章)
蔣介石怎會被改名叫常凱申
“費爾班德”、“林T C”、“赫薩”,這串洋味十足的名字,其實對應的都是學術圈名人:費正清、林同濟、夏濟安。人家明明大名鼎鼎,為啥給換了個叫讀者摸不著頭腦的稱呼?因為他們或是老外,或是旅居海外的華人入鄉隨俗取了洋名,翻譯者“有眼不識泰山”,隨手就硬生生“音譯”了,而這樣的錯譯居然出現在一本非常嚴肅的學術著作中!最近,一篇署名“高山杉”的文章在網上引起熱議,它把中央編譯出版社于2008年10月出版的清華大學歷史系副主任王奇所著《中俄國界東段學術史研究:中國、俄國、西方學者視野中的中俄國界東段問題》一書中幾十處名字謬誤公之於眾。其中最荒唐不過的,當屬蔣介石(Chiang Kai-shek)被改名為“常凱申”。
相關鏈結:
責編:李秀偉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