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社會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雲南煙農生存狀況調查:蹲著栽煙,跪著賣煙(圖)

 

CCTV.com  2009年05月21日 19:10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青年報  

在煙田中育苗的農民。張文淩攝

  一戶煙農與家裏的4部電話

  4月以來,一看到家裏的4部電話,付新潔就一陣唉聲嘆氣。雖然每部電話都有190元的預存話費,但每個月不管使用與否,都必須繳納30元的基礎費。“4部電話就是120元,這是多大的一個負擔啊。”她説。

  付新潔是昆明石林縣某村的村民。今年年初,為了提高村民種植烤煙的積極性,有關部門承諾可以為煙農免費提供部分有機肥料、農藥和一定的補助款。然而,日前,村民們卻被告之,為了方便種植期間的技術指導和管理,村民必須以每部200元的價格安裝固定電話,才可以享受這些優惠政策。即使家裏有電話也要執行這一規定,而且還要根據烤煙種植面積的大小來購買電話,也就是説,煙田越多的農戶購買的電話就越多。付新潔家就因此購買了4部電話。

  而在昆明市的另一個縣——尋甸縣的某村,不少煙農正在對村委會規定每戶必須購買的100公斤煤敢怒不敢言。村委會賣給他們的的煤是50元100公斤,而在煤炭交易中心,100公斤只需45元。

  不久前,雲南省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的研究者們在編寫雲南農村發展藍皮書時發現,他們從鄉村收集來的聲音裏,煙農的抱怨和不滿是最多的。

  在雲南農業産業化中,烤煙種植是最成功的一項産業。煙草經濟的發展,富裕了企業,富裕了地方財政,一些農民也靠種煙使生活得到了保障,那麼,煙農們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的抱怨和不滿呢?除了各種名分的攤派,煙農們的生存狀況如何?他們如何看待烤煙種植?

  帶著這些疑問,中國青年報記者走訪了雲南陸良、通海、祿豐等縣的煙農,以期從中尋找到一些答案。

  種煙的成本

  50歲的杜小瓊正在自家院子裏腌制鹹菜,她的6畝地要一個月後才開始種玉米。雖然玉米的收入不如種煙,但丈夫去世後,種了10多年煙的她再也不想種煙了。除了家裏沒有勞動力,更重要的是“栽煙太苦了”。

  “過去栽8畝煙,要請20多個人來幫忙。早上9點出去,晚上8點以後才回來,還要3輛拖拉機拉水。現在栽玉米,只要三四個人就行了,也不用拉水來澆,靠雨水就行。”杜小瓊説。有了更多閒暇時間,杜小瓊還可以做點小生意,省吃儉用地供著大兒子讀碩士研究生。

  杜小瓊是雲南陸良縣農民,她所在的村烤煙品質在當地數一數二。該村每年種煙平均六七千畝,最多時達1萬畝,而今年的計劃則下降到4000多畝。“全村1000多戶人家中有100多戶出去打工。因為煙有控制,價格老是上不去,效益不好,有些人就不種煙了,農民希望能慢慢轉産。”村委會主任錢保平説。

  在煙農李偉家,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家裏5畝煙地,去年收入6000多元,除去煤炭、薄膜、化肥、農藥等成本,純收入大約3000多元,也就是説,一棵煙的收入為六七角。“這真的是我們一家3口起早貪黑、風吹日曬的血汗錢。”

  李偉覺得現在種煙的成本越來越高,不僅煤炭、薄膜的價錢貴,與其他村不同的是,他所在的村是個缺水的幹壩子,水要向遠處一個二級電站購買。有田的人每人要繳納150元的水費,他們家3個人就要交450元。此外,如果請幫工的話,到烤煙栽完、收完,他們大約還要付出上千元的辛苦費。但是對許多煙農來説,在計算栽煙的成本裏,他們幾乎不把勞動力的成本算進去。

  而且,種煙最怕的是碰上冰雹、大雨等天災,“那就是血本無歸了。”杜小瓊內心最傷痛的事就是2003年的一場冰雹砸碎了他們全家的希望。那年七八千棵的煙葉被打死了5000多棵,“田里落滿了綠色的煙葉,煙桿光禿禿的,滿眼儘是淒涼”。七八月的田地,已經很難栽種其他作物,即使種點蘿蔔,也賣不了多少錢,一家人的生活變得很拮據。雖然政府給每棵煙苗補貼兩角,5000多棵補貼了1000多元,但如果趕上好年頭,可以賣到六七千元。那次天災後,種烤煙20多年的杜小瓊家,烤煙種植面積就逐年減少了。

  “種煙,就像漂在水裏的金子,撈到了就是錢。如遇天災,就只能看著金子變成水啊。”她嘆息道。

  “蹲著栽煙,跪著賣煙”

  “除了怕天災,許多煙農還怕賣煙。”一名煙站收購員在與記者聊天時説。

  “那你這個職業很吃香啊。”記者讚許他。

  聽了這話,這名煙站收購員一個勁兒地搖頭,他堅持説自己只是收煙的時候在那裏幫忙,沒有工資。旁邊一些村民聽了這話臉上露出詭秘的笑。

  傍晚,記者來到烤煙輔導員鄧涌家。鄧涌直言:“收購站工作人員的工資大概每月500元。其實收煙的工作很苦,在裏面收煙,又嗆又是灰,基本上每個人都會感冒。但即使這樣,大家都想加入,哪怕不拿工資也為煙站工作,無非就是想與公司有關係,在自家賣煙的時候能賣個好價錢。煙農把這叫做‘蹲著栽煙,跪著賣煙’。”

  他説,壓低烤煙級別是一些收購站賺取利潤的主要方法。由於煙的等級分類很複雜,人為因素很多,一些收購站就把可以賣到2級的煙壓為3級,3級的煙壓為4級。當煙站再賣給煙草公司時,這些級別又會提高;煙站的另一個方法就是“壓秤”,少了10~15公斤,每戶煙農就要少收入一二百元。但是,若與煙站關係好,就可以免掉這些遭遇。所以,一些人為了自己的烤煙不被壓級、壓價,都要給收購站的點長和工作人員送錢送煙,但不是每個人都這麼幸運。

  村民任建東説:“前年賣煙時,我在家裏稱的煙是180公斤,到了煙站就少了50公斤。我受不了這個氣,去年,我把煙全部賣給二手煙販了。”

  據煙農們反映,有的煙站收購人員的隨意評級,使煙農對煙草公司産生了積怨。一個鄉鎮就曾因煙站壓價過低,發生了煙農阻斷煙站的大規模群體事件。去年有個縣一個煙點收煙車翻到河裏,煙葉全部泡了湯。隨後,這個煙點收煙的級別變得極為苛刻,“他們就是想通過壓級的方式把公司的損失彌補回來。”該縣一名收購站工作人員説:“再這樣下去,農民可能就不再種煙了。”

  煙農與煙站之間的矛盾,滋生了二手煙販市場。一些不種煙的人因為和煙站有關係,收購了農民的煙再賣給煙站,一年可以賺二三十萬元,比種煙的農民收入還高。所以農民們説,“種煙的不賣煙,賣煙的不種煙”。

  但對於沒有關係的煙農來説,他們仍然願意選擇煙販,即使是次煙葉也可以賣個好價錢。而在收購站那裏,次煙葉的價格則非常低,所以,他們不在乎煙販從中賺取的那些差價。

  鄧涌説,另一個驅使煙農將煙葉賣給煙販的原因是,烤煙生産歷來都有合同收購數量控制—每戶煙農在栽煙前都要與公司簽訂合同,規定每戶每年只能售賣的數量,若超過合同規定,公司不予收購。煙農一般將合同之外的煙葉賣給了煙販。

  “合同的簽訂,對農民來説就是,豐收了賣不出去,賣不出去的煙,自己不能吃,又不能送親戚;而欠收的時候,價格提高了,農民又沒有可賣的。”鄧涌説:“現在各縣都有烤煙種植計劃,按煙區分到不同的地方,而且必須連片規劃;一旦規劃了就要種,村委會就是租地也要雇人種,不種,公司就不給你煙水配套工程,不給你修路。”

  祿豐縣一個自然村的煙農證實了這一説法。他們説:“2007年4月下旬,由於村委會把合同數報多了,而他們的種植面積也不足,因此村裏一塊30畝的麥田被規劃進了連片面積。為了保證全村同期完成烤煙生産預整地工作,煙草公司和鄉上的工作組把大家快長熟的麥子全挖了。而實際上要麥子收完後10多天才會移栽烤煙,到那時老百姓割完麥子再請工來整地也來得及。”

  相關鏈結:

1/2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稱: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