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新聞頻道 > 社會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63歲百萬富翁因錯誤投資破産 做雜工還債(圖)

 

CCTV.com  2009年02月17日 12:56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華龍網   

11日,歇臺子,鄒先生正在講述自己的經歷。本報記者 張錦旗 攝

  “人如果一輩子背著別人的債進棺材,心裏會有愧的。”63歲的鄒育林曾是上世紀90年代的百萬富翁,因為投資錯誤負債30余萬元而破産。為了還債,8年前,年近6旬的他來到重慶打雜、當棒棒,陸續還了20萬元債務。如今,他正在投入自己的第二次創業。

  發財

  做生意成百萬富翁

  本月11日,記者在歇臺子附近一間寬敞的民房裏見到鄒育林,滿頭白髮,一臉滄桑,63歲的他看起來比一些同齡人出老很多。“我給朋友保證了,欠他們的錢,連利息,我一定會還清的。”

  就是這樣一個看著有些落魄的老頭,曾經有著風光的生活。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他是一個小縣城資産過百萬的富翁,過著人人羨慕的生活。

  沉浸在回憶中,鄒育林的雙眼閃爍出光芒。“80年代,我就已經擁有百萬資産。”鄒育林原本是墊江電影公司的一名放映員。1986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回到四川自貢老家,和一幫小學同學在茶館聚會,發現當年一起穿開襠褲的小夥伴們個個都發財了。 

  其實,夥伴們發財的秘訣也很簡單,就是將塑料瓶蓋從浙江以幾百元一噸的價格收購回來,然後經過簡單加工做成酒瓶蓋子,以幾千元一噸的價格賣給當地的酒廠。

  抱著發家致富的衝動,鄒育林當即在自貢買了三台注塑機回墊江。等到把注塑機安裝調試完畢了,鄒育林才突然回過神來:沒有模具,也沒有調查市場,即使做出來了,找誰來買?

  同學把酒瓶蓋模具送上了門,做好以後,鄒育林拿上自己生産的酒瓶蓋,在當地的酒廠一家一家去拜訪。鄒育林做成的第一筆生意,花1000多元買的10公斤原料,轉手做成成品就賣出了4000多元。

  酒瓶蓋生意做了一年半,鄒育林大概估算了一下,自己起碼賺了幾十萬。這之後,遍佈農村的酒廠紛紛倒閉,老鄒這种家庭作坊式的瓶蓋生意越發清淡,他不得不考慮轉行了。

  鄒育林愛好攝影,一有空的時候總愛擺弄相機,左鄰右舍需要照相的時候也總是找到他。那時候整個墊江縣城都沒有一家像樣的相館,鄒育林於是停了瓶蓋生意,開起了小相館。

  由於鄒育林照相技術好,而且率先引進了一套彩色照相設備,幾年下來賺了幾十萬。很快,他又在梁平新開了一個門面。

  破産

  投資失敗成“負翁”

  幾年時間,鄒育林從一個普通的電影放映員成了百萬富翁,錢一多,就想把生意做得更大。1996年,鄒育林四處向朋友借了30多萬元,花180多萬買了一套美國進口的照片處理設備。

  “當時,老婆孩子都反對我這個決定,覺得太冒險。”那個時候的鄒育林根本聽不進別人的勸,也正因為這件事,後來鄒育林落魄的時候,家裏人沒有和他站到一起。

  180多萬的設備擺進店裏,鄒育林頓時感覺到了壓力,因為一套照片的成本價格高達十幾元,而一張普通照片當時的價格不過一元多,在當時的小縣城裏,很少有人願意做這個嘗試,店裏的生意不斷下滑。

  那個時候,有人勸鄒育林把店開到重慶市區,也許有所轉機,但鄒育林説什麼都不肯,“我就想證明自己,即使在這個小縣城裏,也能在哪跌倒就在哪爬起來。”

  鄒育林的固執並沒有換來期待的結果,1999年,鄒育林被借債人告上法院,由於拿不出欠款,鄒育林的設備全部被查封。轉眼間,鄒育林成了一個窮光蛋。

  還債

  到重慶當棒棒籌錢

  2001年,鄒育林孤身來到重慶,“我想靠自己還債,欠了別人的錢,一輩子都不會心安的。”此時,鄒育林已經做好心理準備,自己的還債之路會非常漫長。

  才到重慶的時候,鄒育林身上只有幾百元錢,沒有熟人,也找不到工作,生活一天比一天潦倒。最困難的時候,因為身上沒有錢,鄒育林三天三夜沒有出門,房東老太太看出鄒育林的窘境,曾偷偷塞了10塊錢到鄒育林手中。

  用這10塊錢,鄒育林買了5斤米,一包鹽和一些鹹菜,吃完鹹菜,他就用鹽水泡飯度日子。慢慢地,鄒育林在重慶認識的人多了,開始通過熟人做一些雜工、鋼筋工、電工,還幫人通下水道。

  沒有固定工作的時候,鄒育林就出去當棒棒,天天拿著棒棒在較場口一帶等業務,鄒育林那時候最高興的事,就是聽到別人喊自己的名字。因為沒有人知道,眼前的這個棒棒曾經是一個百萬富翁。

  2005年,鄒育林終於找到一份固定的值夜班工作,漸漸安定下來,鄒育林又開始有了創業的想法,“這些工作,除了維持正常生活,想還債還差得很遠。”

  重振

  做新項目欲東山再起

  正當鄒育林為創業項目苦惱的時候,一天,鄒育林的老父親神秘地把他拉到一邊,遞給他一張紙條,上面記載的,是鄒家祖傳的製作“花生豆腐”的秘方。

  捧著這張紙條,鄒育林仿佛重新看到了曙光,很快,他在歇臺子車站擺起了流動攤點,賣起了“花生豆腐”,為了配合豆花的口味,他又專門研製出配套佐料的青椒醬。

  去年年底,鄒育林在一次聚會上碰見幾個熱心大姐,在嘗過鄒育林的花生豆腐和青椒醬後,她們自己出資,幫助鄒育林的産品走進市場,鄒育林也結束了流動攤位,專心經營自己的小作坊。

  今年年初,鄒育林帶著自己的産品參加了西部農展會,他的花生豆腐也被重慶一家知名廠家看中,想與他合作將花生豆腐升級為“花生豆干”,搶佔市場。

  現在,鄒育林欠朋友的錢已經還了20多萬元。鄒育林扳著手指向記者一一算著,“如果這次項目成功,我就可以把錢還清了。心裏沒負擔了,以後,我還可以幫助好多人就業。老了老了,終於能安心了。”

責編:王鑫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稱: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