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新聞頻道 > 社會新聞 > 正文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京滬高鐵初營時速300公里 超七成技術靠自主創新

 

CCTV.com  2007年10月12日 07:14  來源:新華網  
     
    [內容速覽]京滬高速鐵路的總投資額將超過千億,法德日三國的相關公司圍繞該條鐵路曾展開激烈爭奪。據鐵道部透露,預計70%以上的技術將依靠我國的自主創新。

    國務院批准可行性報告,預計超七成技術依靠自主創新

    國家發改委交通運輸司近日確認,經國務院批准,國家發改委已于9月正式批復京滬高速鐵路可行性研究報告。這意味著京滬高速鐵路開工建設前的最後手續已完成。

    初期運營時速300公里

    昨晚,據新華社報道,京滬高速鐵路可研報告獲得批准,意味著該項目進入了初步設計階段。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京滬高速鐵路線路全長1318公里,速度目標值為時速350公里,初期運營時速300公里。

    目前,國家有關部門正在對京滬高速鐵路建設方案進一步優化。優化工作完成後,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將上報國務院審批開工報告,決定京滬高速鐵路何時開工建設。

    據記者了解,可行性報告審批後,按照慣例三個月後項目就可開工建設。

    批復報告定正線1318公里

    根據發改委此前批復的項目建議書,京滬高速鐵路將採用高速輪軌技術建設,一次建成高速鐵路線路1320公里,發改委在最終通過的可行性研究報告中則將其正線全長確定為1318公里。

    按照鐵道部今年年初的表態,京滬高速鐵路共設置北京、天津、濟南、蚌埠、南京、上海等21個客運車站,北京到上海直達只需5小時,年單方向輸送旅客8000余萬人次,將比目前京滬鐵路上每小時平均130公里的動車組縮短5小時。

    遲遲未動只待“可行報告”

    京滬高速鐵路的開工時間表和鐵道部此前公佈的日期基本相符。在今年的全國鐵路工作會議上,鐵道部曾表示今年將確保京滬高速鐵路開工建設,並將於2010年投入運營。

    事實上,去年三月,發改委就批准了京滬高速鐵路項目建議書。但是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這個預計總投資額超過1000億元的京滬高鐵立項後卻遲遲未開工。該項目在去年就已完成了途經流域的防洪評價、地震災害評價、上報給國家環保總局的環評報告、上報給國土資源部用地的預審報告。(記者李靜睿)

    高速鐵路車輛80%以上將是“中國製造”

    京滬高速鐵路的總投資額將超過千億,法德日三國的相關公司圍繞該條鐵路曾展開激烈爭奪。據鐵道部透露,京滬高速鐵路預計70%以上的技術將依靠我國的自主創新。

    據業內人士分析,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獲批後,按照常規,審批後3個月可以開工建設。此前,鐵道部曾表示,京滬高鐵車輛中80%以上將是“中國製造”。鐵道部表示,京滬高速鐵路將在鐵路技術裝備方面實現較高程度的國産化,預計70%以上的技術將依靠我國的自主創新。

    京滬高鐵的投資主要由鐵路建設、車輛設備和運營管理幾大塊組成,開工後包括中鐵工、中鐵建以及中交集團等國內鐵路工程建設的主力軍都有望參與到建設中去。

    據了解,京滬高速鐵路縱貫北京、天津、上海三大直轄市和河北、山東、安徽、江蘇四省,連接環渤海和長江三角洲兩大經濟區,沿線人口占全國人口四分之一以上,目前運輸密度是全國鐵路平均水平的四倍,是全國客貨運輸最繁忙、增長潛力巨大的交通走廊。(記者崔木楊)

    ■ 新聞背景

    京滬高鐵10年論證路

    京滬高速鐵路項目最早于1995年由中國交通運輸協會與中國鐵道協會提出建議。

    經過由原國家計委、經貿委、科委、體改委和鐵道部組成的“京滬高速鐵路建設前期重大經濟技術問題研究課題組”論證,1998年鐵道部編制完成項目建議書報國家計委審批。

    但是,對於京滬高速鐵路,“輪軌派”與“磁懸浮派”一直爭論不休。

    2006年3月13日,國家發改委網站正式對外公佈,新建京滬高速鐵路項目建議書已獲國務院批准,並正式立項。

    2007年,在全國鐵路工作會議上,鐵道部今年將確保京滬高速鐵路開工建設,並在2010年基本建成。

    2007年10月10日,發改委宣佈,京滬高鐵可行性研究報告已獲批准。

更多社會新聞:

福建莆田展出沉香木龍床 主人開價5億元(組圖)

歷經四千年 汾酒被譽為當代酒界長青樹和活化石

北京經適房申購設資産門檻 考慮住汽車股票珠寶

大師侯寶林舊宅將建故居 家人正在收集陳列物品

雙色球開獎黑龍江一彩民獨中6500萬 創國內紀錄

60年魂牽夢縈今成真 重慶地鐵一號線拿到準生證

北京:公積金貸款擔保費由8‰降至5‰

京滬高鐵初營時速300公里 超七成技術靠自主創新

責編:李二慶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