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視頻]《媒體焦點》

CCTV.com  2010年04月20日 14:06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CCTV.com  

  

1、外媒:中國救援上演奇跡
★阿拉伯電視臺網站説,玉樹正在上演一場“生死大營救”,中國最高領導人的到來讓當地各族人民意識到在生命攸關的關鍵時刻,中央政府沒有忘記他們,這在很大程度上振奮了民心。
★美國《紐約時報》説,青海玉樹地震發生後,大批軍用卡車及民間救援組織的救災車隊源源不斷開赴災區。
★韓國《朝鮮日報》説,雖然強震造成了巨大人員傷亡,但被埋在廢墟下的倖存者不斷獲救,上演了一幕幕生命奇跡。

2、中國救災在“嚴酷條件”下進行
★英國BBC説,位於青藏高原的玉樹海拔4000米,夜晚空氣稀薄,氣溫經常降至零度以下,這給救援增加了很大難度,但中國政府依然誓言盡一切努力幫助地震受害者,並最終重建受災地區。
★日本《朝日新聞》題為“決不放棄,中國青海地震受害者面臨生死分界”的報道説,雖然距離地震發生已超過72小時,再救出倖存者的可能性急劇下降,但中國救援隊員用“決不放棄”的口號相互激勵,依然在拼命搜救。

3、阿聯酋《海灣新聞》中國政府救災及時 災民讚許有加
中國政府在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中吸取了很多抗震救災的經驗,這一次玉樹地震救災工作進行的有條不紊。很多當地的災民表示,政府救援工作的及時有效,讓他們感到很欣慰。由於受特殊自然地理條件限制,玉樹震後重建可能需要很長時間,但災民紛紛表示樂觀面對。

5、英國 《每日電訊報》救援行動 永不放棄
玉樹發生地震後,救援行動立刻展開。中國各地救援人員日夜兼程來到震區,當地海拔超過4000米,他們克服嚴重的高原反應等困難,全力展開搜救工作。由於建築坍塌嚴重,整個結古鎮成為廢墟。救援隊只能赤手空拳地扒開廢墟,爭分奪秒搜救倖存者,每救出一名倖存者都讓人感到希望又多了一分。

6、人民網 日本“地震預警”值得借鑒
地震發生時,一般是破壞力較小但速度較快的地震波(簡稱P波)先活動,接著就是破壞力大但速度慢的地震波(簡稱S波)。兩種震波之間存在幾秒到幾十秒的時間差。日本研究人員正是利用這個時間差,研發了一套“緊急地震速報系統”,他們使用儀器探測出P波後,迅速發出預警,這樣,在S波來臨之前,人們可以得到幾秒到幾十秒的寶貴逃生時間。而且,利用這簡短的預警時間,人們還可暫停煤氣、電、水、核電站、化工廠等的運行,避免次生災害發生。2008年6月14日上午8點43分,日本東北部的岩手縣和宮城縣等地發生芮氏7.2級地震,日本方面稱,他們提前10秒做了預報,並且在日本部分區域實現了由電視等媒體發佈的地震預警。

7、廢墟 搜索 奇跡
搜救人員不拋棄不放棄的堅定信念創造了很多生命奇跡。只要有一絲希望,他們都會想方設法去尋找,哪怕進入廢墟裏面。

8、救人 連夜奮戰
人命大於天,對於被困在廢墟下的人而言,時間就是生命。救援人員爭分奪秒,連夜奮戰尋找生命跡象,搶救傷員。

9、“能救治一個人,我都沒白來!”
75歲的吳殿華,可能是災區年齡最大的志願者了。他是一家醫院的院長、外科主任醫師,他説:“大地震後,最缺的就是醫生,能救治一個人,我都沒白來。

10、“將救災進行到底!”
59歲的吳和春是來自河北保定的志願者。四川汶川地震發生後,他曾免費給災民修理1000多臺電視機。他説“即使能給災區節省100元,那也是為災區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 個頭不高的他到達玉樹災區後,便和消防人員在廢墟中展開搜救和挖掘工作,看上去很有經驗。


14、災區兒童早操忙
強震過後幾天,玉樹當地藏族兒童在救援人員為他們搭建的臨時操場上做著早操。
有的孩子頭上雖然還裹著紗布,但也已按耐不住,加入了做早操的隊伍當中。

15、雙親的懷抱
一對年輕的藏族夫婦在用牛奶喂養自己的小寶貝。在一片殘敗的瓦礫堆中,年輕夫婦的雙膝上披蓋的厚實乾淨的棉被,而笑嬰兒口中吮吸的是乾淨的奶瓶中用熱水沖泡好的牛奶。

責編:劉一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